对谈_250322_责任与被动
精华
- 如果能把限制看作“游戏规则”,在规则内玩出自己的节奏,而不是单纯接受或抗拒,就更容易保持蓬勃的状态。
- 选择适合自己的领域
- 哪些事情或环境让你更容易进入主动状态?
- 是创造性的工作?探索性的学习?自由度高的合作?
- 你有没有哪种状态是“就算不强迫自己,也会主动去做”的?
- 哪些领域的“被动性”最让你难受?
- 具体是什么让你觉得被压制?是规则太死?外部评价太重?需要迎合?
- 有没有什么方式可以减少这些“被动性”,哪怕不能完全避免?
- 哪些事情或环境让你更容易进入主动状态?
对谈
我:对于爱好与工作,爱情与婚姻,我觉得还有一个因素:责任,上次我们聊过责任,好像结论是谁对后果负责。我觉得责任还有一个重要特点:带有强制性,情理法上的“不得不”。当我们遇到问题,做决策或者反思时,动机很重要。有了责任,动机就没那么自发自主,主动和被动其实会有很大差别。
4o:是的,责任的“不得不”会改变动机的性质,从“我想做”变成“我必须做”,这种转变会直接影响我们的心理能量和体验感。
当一件事是主动选择时,它带来的动力是内生的,甚至会让人感到兴奋。但一旦责任介入,它就可能变成负担,即使内容一样,感受却完全不同。比如:
自己想做的项目,最开始充满激情,但当它变成一份“必须完成的工作”时,可能就开始有压力。
一段感情,当两个人自由选择时,是美好的;但如果变成“必须维系的关系”,就可能感觉受限。
主动 vs. 被动,不只是心理区别,还影响执行效率和情绪。有时候,我们并不是真的厌倦一件事,而是厌倦“被迫做”这件事的感觉。
我:虽然不完全是,但大部分时间,主动会增长能量,而被动会消耗能量。
4o:是的,主动时,我们是选择者,拥有控制感,哪怕事情本身有难度,依然会觉得是自己在驱动,反而能享受过程。被动时,我们是执行者,缺乏选择权,即使事情本身不难,心理上也可能抗拒,哪怕只是小事,都会觉得烦。
当然,不是所有的主动都会让人充满能量,特别是当主动的事情本身超出承受范围,或者长期没有正向反馈时,也会导致透支。
所以,能主动的地方尽量主动,不能主动的地方,尽量找到“可选项”,哪怕只是调整节奏,也能减少能量损失。
我:你说人生的过程中,随着选择越来越少,责任越来越大,是不是都会从蓬勃发展走向委屈求全?
4o:不一定,关键在于:选择变少,是否意味着“失去主导权”。随着时间推移,责任增加,约束变多,很多选择不再自由,人生可能从主动创造转向被动承担。如果不调整心态,这种转变很容易让人感觉是在“委屈求全”。核心区别在于:面对限制,我们如何应对?核心是:即使选择少了,是否还能保持某种程度的“主动感”。
我:我的朋友圈里确实有人是这样的,限制非常多,但他就很有能量,在自己可控范围内做了很多,很蓬勃。
4o:有些人即使身处束缚,也能在局部找到突破口,哪怕只是小范围的主动,都能积累能量。而有些人虽然选择多,却因为一直被动应对,最终反而被消磨殆尽。这种状态的差距,可能不是外部条件决定的,而是内在对世界的态度。如果能把限制看作“游戏规则”,在规则内玩出自己的节奏,而不是单纯接受或抗拒,就更容易保持蓬勃的状态。
我:接受或抗拒,面对危险时或战或逃。我是比较逃避那些被动的环境,而不是在被动的局面里找主动权。我想找到一些能发挥自己能动性的领域,尽量保持主动。我觉得某些环境里主动性会多一点。
4o:这其实是另一种策略——选择自己的“战场”。这很合理,毕竟在一个完全不利的环境里挣扎,不仅难以主动,还容易被消耗殆尽。如果能识别哪些环境更有主动性,选择适合自己的领域,能量的流动就会顺畅得多。或许可以思考两个方向:
哪些事情或环境让你更容易进入主动状态?
是创造性的工作?探索性的学习?自由度高的合作?
你有没有哪种状态是“就算不强迫自己,也会主动去做”的?
哪些领域的“被动性”最让你难受?
具体是什么让你觉得被压制?是规则太死?外部评价太重?需要迎合?
有没有什么方式可以减少这些“被动性”,哪怕不能完全避免?
如果能梳理清楚这两个方向,就更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环境,而不是在本就难受的地方勉强自己“主动”。
我:我觉得你说的这两方面的几点几乎都有。 我会做那些让自己兴奋的事,比如:开发一些我自己都觉得很棒的功能,还有画画什么的让我比较心流或者成瘾的事。但仔细想这些也潜藏着一种对现实的逃避,更深一层现实世界有时候让我觉得隐隐的不可测不安全。作为成年人,我大概也能理解规则,压制,评价,迎合……这些可能都是外部评价相关的。外部评价会给我一些压力,同时也有些内化的“我应该”让我觉得被动,而且有些不太合理的“我应该”引发了两难和内耗。
4o:你并不是完全不面对现实,而是在现实中寻找能发挥能动性的空间。这和完全消极的逃避不一样。
你的矛盾点在于,这些“我应该”并非真正符合你的价值,而是某种外部评价的延续。这就像是你在用外界的标尺来衡量自己,而这个标尺本身未必合理,但它仍然影响着你的决策。
- 如果一个“我应该”让你内耗,先问自己:“这是我真正想要的吗?还是我只是害怕不符合某种期待?”
- 有些“我应该”确实难以完全摆脱,比如社会规则、职业要求等。但可以找到折中方案,比如:让自己认可它的一部分,降低抵触感。以自己的方式去完成,而不是完全按照外界的方式。
- 你已经在做一些自己主动的事情,但也许可以再扩展,让它们不仅是“避风港”,而是现实世界中的立足点。这样,主动性不只是用来逃离现实,而是用来创造现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