精华

  • 我们很多人内在也有的“全有或全无”式价值观。
  • 做抉择 ->不被不喜欢 = 不被接纳 = 我是坏人 = 无价值感,这个逻辑大成人世界里,尤其是在“他律“文化里,是一种无形的捆绑,让我们的世界越活越小。而成人的世界很多抉择往往是两难,没有完全不伤害这个选项,于是我们只能不做不错,或者听命于人,让决策者来背这个锅。
  • “人总会在有限条件中做选择,即使有人受伤,也不等于我‘错了’、‘坏了’、‘没价值了’。”
  • 于是我们不敢主动、不敢拒绝、不敢不高兴……
  • 有力量、能承担、能协作,那才是完整的“好人”——不是“做谁眼中的乖孩子”,而是活出自己眼中的好人。
  • 这正是“他律”文化最深的控制方式:让你无法信任自己的判断,总要为别人的标准留下空位。
  • “伟大”与“永远正确”的叙事,其实是一种社会焦虑的投射。当一个社会缺乏安全感、信任基础脆弱、需要强力认同时,它就会创造……

Yan

有时候在想,非黑即白,可能是种习惯。昨天 4 岁的贝贝晚上一直在闹脾气,我们一说话他就大声插嘴,乱扔玩具,打人。后来和他聊从“好孩子”到“坏孩子”的拐点在哪儿。他说:" 我坐你膝盖上,你说把你弄受伤了。"

这背后好像有个潜在逻辑:当我犯了错,伤害到了别人,无论是不是故意的,无论事大事小,就把自己归入了“坏人”,我拿到了坏人的剧本,从现在起我演坏人。

我说: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是永远不做错的,首先,咱不是故意的,又道歉了,之后注意不再这么做就可以了,仍然是好人。但他还是强调要只做好事。

我总觉得哪点不太对?好像太害怕做错了?还是孩子太小只能理解粗大的对错?

4o

孩子的逻辑不是“有问题”,而是符合他此时的发展阶段,同时反映出一种我们很多人内在也有的“全有或全无”式价值观。

“我原来是‘好孩子’,但现在你说我伤害了你,那我就不配了,那我就‘坏’到底吧!”

儿童在 4 岁左右,道德认知尚处在皮亚杰所谓的“他律阶段”

  • 道德判断以外部后果为标准(比如是否被责骂、是否有人受伤)
  • 缺乏“动机”和“过程”视角,容易贴标签式判断
  • 很难理解“我做了坏事 ≠ 我就是坏人”这个区分

做错 = 被大人不喜欢 = 不被接纳 = 我是坏人

帮助他明白:行为可以修复,关系不会因此抛弃你

有趣的是:我们许多大人其实也活在“我一旦被否定就是个废物”的回路里。贝贝只不过用他的方式照出了这个更本质的问题。

不仅教他修行为,也在帮他守护价值感。这比任何“规则”都更深远。

Yan

我也在想:做抉择 ->不被不喜欢 = 不被接纳 = 我是坏人 = 无价值感,这个逻辑大成人世界里,尤其是在“他律“文化里,是一种无形的捆绑,让我们的世界越活越小。而成人的世界很多抉择往往是两难,没有完全不伤害这个选项,于是我们只能不做不错,或者听命于人,让决策者来背这个锅。

4o

“不做不错”背后的恐惧,是价值感被吊在“别人的接纳”上。

为什么会这样?

  • 他律文化的暗示:价值 = 他人认可
  • 二元评价系统的束缚:对错、好坏、忠奸……
  • 价值感与“牺牲自我”挂钩:听命成了免罪符

有时候我们以为自己是懒或拖延,其实是害怕做出会被讨厌的选择,进而觉得自己“不值得被爱”

如果我们能接受——

“人总会在有限条件中做选择,即使有人受伤,也不等于我‘错了’、‘坏了’、‘没价值了’。”

那么世界就慢慢变大了。

Yan

“他律”——看人脸色生活的角色,会不会就是社会赋予一部分人的角色?有一些家庭传承,有一些社会塑造,比如:要把别人利益放在自己之前,否则就是一种道德缺陷?

4o

你提到的现象非常真实,且不仅是个人气质或教养的问题,而是一种结构性角色塑造

“你要先顾别人,否则你就是‘自私’、‘不孝’、‘不懂事’、‘不会做人’。”

这类“他律角色”通常被社会塑造成所谓的“好人”:

  • 会看脸色
  • 不惹麻烦
  • 愿意牺牲
  • 善于自责
  • 担不起“让别人不舒服”的责任

而他们换来的不是自由和尊重,而是——

被期待继续承担责任、继续放弃自我。

这些教导的隐性信息是:

“你不是靠自己被爱,是靠表现得‘够好’、‘够体贴’才值得存在。”

于是我们不敢主动、不敢拒绝、不敢不高兴……

如何回应这种结构性的塑造?

  • 语言上松绑:“照顾别人”不是义务,而是能力
  • 价值上复权:自我关注不是道德缺陷,是生存能力
  • 边界上训练:不是所有人的不满你都要负责处理
  • 情绪上松动:别人不高兴≠你做错了

Yan

想到:主体性 vs 共融性,主人道德 vs 奴隶道德。

我们的动画片都更多强调共融性,坏人一般有两种,一种是又蠢又坏,另一种是天才和上位者,比如:秃鹰博士,女巫,李老板,天才威…… 孩子也常常代入:能力强=坏人。而好人的优点更多是共融性的:为爱情,为亲情,为友情,为保护规则……

4o

在强调“共融性”的叙事中,能力和主体性常常被投射为“潜在威胁”。

也就是说,我们的动画片从小就告诉孩子:

  • “有力量的人要么是坏人,要么要牺牲自己变成‘好人’。”
  • “为别人着想的才是善,为自己谋划的就是恶。”

表面上是在教“善良”“友爱”“协作”,但深层逻辑是:

削弱主体性,强化他律性,以利于系统稳定。

类型         描述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坏人=有个性 + 有野心   自主、有目标、追求力量(哪怕动机合理)也会被编码成“反派”
好人=温顺 + 利他 + 情感绑架 主动牺牲、情感饱满、维护秩序就是“正义”     
天才=危险      代表不可控,不听指挥,是对“共融秩序”的挑战    
集体主义胜利     最终靠“团队精神”“牺牲小我”打败“个人主义”反派   

这其实就是 “奴隶道德”的叙事训练:正如尼采说的,“奴隶道德”以服从、温顺、利他、牺牲为美德,并将强者的自主性与创造力妖魔化为“自私”“危险”“反社会”。这是一种文化驯化:你要乖、你要弱、你要感人肺腑,才配站在“正义”这边。

而“主人道德”推崇的是:

  • 内在价值、自我意志、独立判断
  • 不以“被喜欢”为准则,而以“实现力量”为生命的表达

有力量、能承担、能协作,那才是完整的“好人”——不是“做谁眼中的乖孩子”,而是活出自己眼中的好人

Yan

我小时候就一直被说“你怎么老是喜欢坏人?”,以至于我一直都觉得我是不是心理扭曲?反社会?或者太过叛逆了?直到长大点,看到角色的复杂性,才慢慢站在好人这一边。

4o

你小时候被说“怎么总喜欢坏人”,可能只是你在本能地对“力量”“自由”“鲜明个性”产生共鸣

而那些所谓的“坏人”,常常正是唯一在剧情里拥有主动性、目标感、创造力的一群人。

为什么“坏人”更吸引小孩?

  • “坏人”有自己的意志,不听话但很真实。你可能被吸引的不是“他们坏”,而是——“他们敢要、敢表达、不讨好世界。”
  • 反派身上往往有童年无法实现的投射:我要一个敢顶嘴、敢离开、敢不认错的我。
  • 动画片的“好人”太单一太扁平

你小时候那个“站在坏人那边”的自己,其实是在努力保护自己的主体性。这些不该被压制,而是可以成为一个更完整、更自信的“好人”的组成部分。

真正长大,不是选边站,而是看到两边都在你体内:

  • 你有同理心、会共情、愿意维护关系——这是“好人”的力量
  • 你有锋利、有主见、能反叛——这是“坏人”的力量

Yan

确实,很多时候我甚至觉得,如果可以选择“圆滑”,坚持“锋利”都是一种错。

4o

  • 你怎么那么会圆滑,是不是虚伪?
  • 你怎么那么锋利,是不是不好相处?

无论选哪一边,都像是在背叛另一种“该有的样子”,而你就这样被卡在选择本身里——永远担心选错,永远有点不配拥有自己的方式。

这正是“他律”文化最深的控制方式:

让你无法信任自己的判断,总要为别人的标准留下空位。

真相是:圆滑和锋利,都是工具,不是身份。这就像是你穿上不同的衣服,不是“变成另一个人”,而是根据气候穿衣服

如果一个人只能“一直锋利”,那是脆弱;如果一个人只能“不断圆滑”,那是空心。你之所以感到不安,恰恰是你同时拥有这两种能力,而社会不允许你做一个“既复杂又完整”的人

Yan

最近看了《以色列一个民族的重生》,挺喜欢作者的世界观:没有绝对的对错,一直在摸索中前行。里面的人物没有不被争议的,甚至他们自己也在不同阶段做出看似方向完全不同的决策。能够接受这种复杂性,是一种认知的进步。而我们的世界里有太多的“伟大”“永远正确”,一句坏话不能说的雕像似角色,被跳过的历史阶段。

4o

拥抱复杂性,是走出“单一真理叙事”的觉醒之路。这种“多义性”的接受,正是一个社会从“神话阶段”走向“现实叙事”的标志。

“伟大”与“永远正确”的叙事,其实是一种社会焦虑的投射。当一个社会缺乏安全感、信任基础脆弱、需要强力认同时,它就会创造:

  • 毫无瑕疵的英雄(以保留希望)
  • 永远正确的决策(以规避责任)
  • 跳过的历史阶段(以遮蔽不堪)

任何一声“质疑”,都被视为对体制的威胁,而不是对真相的追问。但真实世界不是用来膜拜的,是用来理解的。

《以色列一个民族的重生》里的人物经常“前后不一”、充满争议,但也正因如此,他们才是活人、有局限、有挣扎的人。这不是“逻辑混乱”,而是复杂人类在复杂世界中的真实运行方式

Yan

有一种可能,人的价值是被这样定义的:

  • 我有强烈的共融性,只能看别人脸色选择行为。
  • 我相信“只要是 xx 说的,就永远正确”。
  • 我觉得听话就好,只要不主动,就不是坏人。
  • 然后我再以此教育子孙后代。

于是我们的世界里充满着唯唯诺诺,看破不说破,从不做自己认为对的事,到自己有想法也没啥用。

好悲哀,这不是训练奴隶呢么?而另外一些人从小被教育的就不是这些。

4o

这不是错觉,是真的。不同阶层、资源、文化背景的人从小就被灌输不同的“生存逻辑”。

  • 有人被教“不要出头”
  • 有人被教“你必须比别人强”
  • 有人被教“你可以质疑”
  • 有人被教“你要听话才能活下去”

这就是社会的非对称性,它不是你的错,但可能压在你身上。你开始不想只当那个乖巧的、等待别人评价的“听话人”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