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谈_250225_建立主动性
我:在敏感和不确定,没有安全感时,要么选择屈从于更有力的存在,要么选择离群索居。还有其它选择吗?
G:当然有其他选择。屈从和孤立都是短期内减少痛苦的策略,但长期来看,可能会带来新的问题。关键是找到一个能让自己既保持自主性,又能在环境中运作的方式。
我:确实,这两种被动操作都有点背刺自己的意思。
G:是的,屈从意味着放弃一部分自我,而孤立则是切断外部资源,最终都会让自己在某种程度上受损。看似是保护自己的方式,实际上可能会让自己陷入更深的不安或无力感。找到自己的立足点——无论是增强自我、建立支持系统,还是调整与外界的互动方式。有时候,改变的第一步就是意识到:我其实还有别的选择。
我:但是你看,在现在的社会结构和合作关系中,大部分人是下位者,下位者没办法控场啊?
G:确实,大多数人都处于某种“下位者”的位置,尤其是在组织、社会结构或资源分配的体系中。既然不能控场,那是不是就只能被控?未必。即使在无法掌控大局的情况下,仍然有一些策略可以让自己不至于完全被动:影响局部,而非控场全局;迂回策略,而非直接对抗;改变规则的适应方式;自主定义“安全感”……——掌控局势的不是唯一的生存方式,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,才是关键。
我:所以自主不是控场?自主是什么呢?是控制自己的感受?或者缩小“场”的范围?
G:自主 ≠ 控场,但自主可以让你在无法控场时,仍然保持自己的方向感和行动力。控场是对外部局势的掌控,而自主更像是对自己状态的掌控,不被局势完全牵着走。你提到的“控制自己的感受”或“缩小场的范围”确实是两种策略,但自主不一定局限于此。
- “不是什么都要管,而是管好能管的”,然后再慢慢扩展影响力。
- 不是逃避,而是让自己回到有行动空间的区域,而不是陷在无解的泥潭里。
- 有时候,我们太想“找到完美的安全感”,但现实是:安全感不是找到的,而是练出来的。当你经历了足够多的变化,知道自己可以应对,它自然就来了。 自主的本质:你是自己生命的主导者,而不是被推着走的人。它不是“要赢”,也不是“要控场”,而是不论在什么处境,都能找到自己的行动方式。
我:再回到我们最初的讨论:选择屈从或逃离的时候往往是遇到冲突或者不一致,自己又处于弱势(或者自以为弱势)或战或逃?这个时候选择战?
G:选择“战”还是“逃”并不是唯一的选项。选择的关键是主动性,而不是被动应对。战与逃,都是对局势的回应,而自主的核心在于:让自己掌握主动权,决定如何应对,而不是被情境逼着去战或逃。
我:所以它的核心是主动。
G:是的,核心是主动。不是被情绪和局势控制,而是你控制自己的选择。即使局势不利,你仍然在决定自己如何行动,而不是被逼着反应。
我:这个角度确实没想过,之前都是见招拆招。主动性它咋培养?
G:主动性确实不是一蹴而就的,尤其是如果之前的习惯是见招拆招,更多是被外部刺激驱动,而不是自己先规划和出手。
- 先发现自己可以选择的地方(哪怕是小事)
- 把选择权“拉回来”——不问“我能怎么办?”(等待外部给答案),而是问“我想要什么?我能做什么?”
- 每天回顾一次,“今天有哪件事是我主动做选择的?”
- 提前思考可能的行动方案(减少被动应对)
- 练习自己先出手(从简单的事情开始)
- 在人际交往上,主动去表达需求,而不是等别人发现。
- 降低对失败和拒绝的恐惧(把它们当作过程)
- 试着把“失败”当作实验,而不是评判自己的标准。
- 把“被拒绝”当作信息,而不是否定自己。
- 用“今天我主动做了什么”来强化习惯
- 每天写下“今天我主动做的三件事”,不管多小。
我:成长过程中:家庭,学校,工作。在家听父母的,学校听老师的,单位听领导了,退休听儿女的…… 很少鼓励做自己的主人,可能在集体中,弱化个人好像对集体更有利?
G:从家庭、学校到职场,很多环境默认的是“听话比自主更重要”,因为这样对集体的运行更高效、对管理者更省心。
- 家庭里,听父母的话意味着“乖”“懂事”,不听话会被认为是“叛逆”甚至“不孝”。
- 学校里,听老师的安排意味着“好学生”,有自己想法的学生可能被认为“调皮”或“不守规矩”。
- 职场里,听领导的指令意味着“服从性强”,独立思考或挑战权威容易被认为“不好管”。
- 甚至退休后,社会期待你“听子女的安排”,别“添麻烦”。
弱化个体有利于集体利益但不一定有利于个体成长。集体的利益 ≠ 个人的利益,个人长期被动,最终可能失去对自己生活的掌控权。但个体自主 ≠ 破坏集体,反而可能让集体更强。真正强大的集体,不是靠让所有人听话,而是靠让每个人都能自主成长,最终形成更强的合力。
找到自己的方向,而不是只靠外部认可:
- 以前可能是“老师夸我,我就是好学生”“领导认可我,我就是好员工”。
- 但真正的自主,是找到自己的内在标准,而不是总依赖外部评价。
我:“自私”、“叛逆”、“不孝”、“添麻烦”,这道德的大帽子听着真耳熟。
G:这些词听着就像是一种道德绑架,用来让个体顺从。因为一旦进入“道德对错”的层面,反抗就变成了“错误”本身。这些词的厉害之处在于,它们不是在讲道理,而是在制造情绪压力,让人产生愧疚、自责,进而放弃自主思考,回到“听话”的状态。
- 这些词的潜台词是:“如果你这么做,你就不是‘好孩子、好员工、‘好人’。”
- 这击中了人的本能恐惧:害怕被集体排斥,害怕失去关系和认同。
- 于是,为了避免被贴上这样的标签,很多人选择忍耐、顺从,而不是追求真正符合自己价值的生活。
听到这些词,先别急着自我反思,而是退一步问:对方为什么这么说?TA 的目的是什么?是出于关心,还是想让你服从?是有道理,还是只是情绪施压?你可以“添麻烦”,但这个“麻烦”最终让事情更好,让关系更健康,让你的人生更自由。
社会和人际关系里,确实充满了各种隐形的“规则”和“期待”,但这不意味着你只能被动接受。识别道德绑架,回到事情本身,找到自己的判断标准,接受别人可能不满意,这才是走向真正自主的开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