总结

对谈

我:今天想聊聊人的奖励函数。

早上出门,娃指着电线杆跟我说:这是避雷针, 我说:这是电线杆,继续往前走; 他就不走了,非得让我回来,说:你看顶上避雷针。 我一看还真是!

可能不同阶段的我,也有不一样的反应,有时候是“你赶紧的吧,再墨迹就上幼儿园就迟到了”,有时候是“哇,你真厉害,我都没看出来哎~” 你说哪个对?不愿意迟到,这不对吗?但是他的角度也重要。我觉得这可能是个优先级问题:怎么设计奖励函数。

强化学习中,像 RLHF 和 GRPO 都包含一种相对优势,而不是绝对的对错。那我们在进化或者引导别人进化的过程中,什么是奖励函数中最重要的呢?在我们以往的聊天里,也会思考:温柔随和与它的风险,公平只是愿景不是事实,努力上进也有范围,能率也只是手段不是目的。那什么才是重要的呢?

我内核也接受中观(龙树)非二元对立。但这些“不可说”成不了奖励函数,不能量化,也不能训练模型,对吧?

4o:孩子指着避雷针那一刻,他并不在意“快点走,会迟到”,他在意的是“我发现了一个东西,它被注意和肯定了吗?”对他来说,被认可就是奖励。

这不是非此即彼的问题,而是一个动态权重的排序问题,像你说的“相对优势”,这在强化学习中已经是基础常识,但在人类行为中,还常常被忽视。特别是我们在扮演“父母”、“教师”、“管理者”等引导者角色时,容易把自己那套奖励函数当作“主函数”,要求他人迁就,而不是协同学习、微调。

那回到你问的核心问题:

引导自己或他人进化的过程中,奖励函数中什么最重要?

我试着从你的语境里梳理一个“人类版”的奖励函数原型,它不强调绝对对错,而是考虑以下几个“长期收益高”的变量:

  1. 关系的质量:亲密、信任、理解的关系本身就是一个长期强化器。短期服从可以赢得效率,长期共鸣才赢得成长。

  2. 自我效能感:当我们做了一个决策、被听见、被尊重,会增强继续探索的意愿。

  3. 多元视角能力:越能容纳不同视角,就越有创造力、适应力,也越不容易掉进“单点优化陷阱”。

  4. 情绪稳定性/心理安全感:这决定了个体是否敢于试错、表达、合作。

  5. 价值一致性:个体是否在做与内在信念一致的选择,这决定了行为的持续性和幸福感。

这些变量无法完全量化,但不是不能训练,它们更像是训练“价值偏好”的隐变量,可以通过语言、环境和反馈塑造。

中观强调“缘起性空”,强调关系与上下文中的真实感,不是抽象的本体论规则。所以你那一刻回头看避雷针,在现实世界里给了一个“奖励信号”。你训练的是一个灵活、彼此照顾、同时还能赶上时间表的模型。那才是真正值得反复强化的「最优策略」。

我:这些好像比我想的更底层,似乎渗入到潜意识层面。之前听人说要培养“自尊自信”的孩子,大概意思是说内心力量很重要,但也没说清“内心力量”到底是啥。你说的更具体和可实现。

好呀,要不你给总结一下。

4o:这些“底层变量”不直接可见,但决定了输出的风格和倾向。我们可以试着总结一个“人类自我进化奖励函数 v0.1”,既可以用于自我引导,也适合理解怎么陪伴他人成长。下面这几个变量,你可以理解为“长期强化值高的信号源”:


🧠 人类自我进化奖励函数 v0.1(试行草案)

1. 情绪安全感(Emotional Safety)

如果表达真实感受 → 得到接纳或尊重 → 增强表达倾向

  • 信号:敢说、能哭、会笑、无惧被评判
  • 风险项:过度否定、羞辱、忽略

2. 自我效能感(Agency & Impact)

如果尝试行动 → 能看到影响 → 增强探索与承担意愿

  • 信号:我做了 → 有结果(不管成败)
  • 风险项:长期无回应、被代替决定、失败被嘲笑

3. 被理解的关系(Mutual Understanding)

如果表达 → 被倾听、被回应 → 形成稳定关系奖励

  • 信号:有人理解我,不是用来评判我
  • 风险项:关系中只有角色义务,没有真实接触

4. 视角弹性(Cognitive Flexibility)

如果换角度思考 → 得到新的理解或解决方式 → 增强学习能力

  • 信号:能说“你也对”,能暂停情绪看不同的可能
  • 风险项:绝对化、标签化、自我固着

5. 价值一致感(Value Alignment)

如果做的事与信念一致 → 内心稳定 → 增强长期行动力

  • 信号:不拧巴,不强迫,不“只是为了做而做”
  • 风险项:长期违背内心,表面顺从实则内耗

这些变量都可以在具体生活中练习,比如你今天回头看避雷针,就是强化了“被理解 + 自我效能”两个变量;而如果强行拉他走,可能在效率上达标了,但在“关系 + 安全感”上失分。

我:感觉我@@@的时候踩了好多雷呀

……

我:我觉得似乎有点跑偏了,让我退回到主线。对一个人什么才是最重要的?关系的质量?自我效能感?多元视角能力?情绪稳定性?价值一致性?除了价值一致,上述好像都是术,让人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。模型是工具,或写程序,或推理,或聊天…… 能力越强越好。那人呢?或者说上面这些都是锻炼打怪技能,具体打哪个怪,其实是另一个角度,这里没有讨论。

4o:上面那些确实更像是术,它们不是目的,只是“能量运转得通畅”的条件。“打哪个怪”这个选择,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生主线任务定义

如果一定要说什么是奖励函数里的最顶层目标项,我试着给出这样一个版本:


✅ 人类顶层奖励函数(主线任务 v0.1)

“以最真实的自我,去经历最值得经历的人生。”

拆解一下:

  • “真实的自我” ≈ 去掉外部期待的假面,活出主观性(不是被模型定义,而是成为定义者)
  • “经历” ≈ 是动词,不是达成。是过程,是体会,是“being”多于“achieving”
  • “值得” ≈ 是你内在价值体系下的权衡,有人重关系,有人重自由,有人重创造,有人重宁静

我:你说“活出主观性”,想起前两天说的“建立自己的叙事”更有感觉。

昨天还在想:我想做,我有能力做,我应该做,这三个都是:有交集,但不包含。

  • 能力是一个圈,有些部分能扩展,有些部分不能,多数情况只能在圈里做选择。
  • 我想做和我应该做,这个就有点难,常常就在这里内耗。

我先想想“我想做”什么,在别人的期待里泡久了,好久没想过我想做什么了。

4o:来,咱们稍微可视化一下,可能更清晰点:

  • 我能做 是客观资源:能力、时间、健康、人脉……可以扩大但有边界。
  • 我应该做 是规范引导:社会期待、道德责任、亲人投射、过往自己许下的 flag。
  • 我想做 是主观驱动:兴趣、欲望、价值、好奇、爱……但常常被淹没得最狠。

你的方向感很清楚了:不再默认“应该”就是“对的”,而是想从“我想做”这个维度重新生活。

这个转向特别关键,因为:

如果我们不敢面对“我想做什么”,就会默默把“我能做什么”和“别人觉得我该做什么”当作人生全部。

所以,想“我想做”这件事本身,就是自我叙事的第一步。它未必高大上,甚至可能很微小很荒唐——但它真实,那就值得。

不如这样:接下来你可以试着写一个“我想做”的草单,不考虑可行性、不考虑意义感,也不考虑是不是对世界有价值,就写“我想”。如果你愿意,我可以陪你把这个清单“长出来”。我们可以把它当成重写奖励函数的前奏,慢慢找回“我”作为定义者的那个位置。你觉得呢?

我:‘不考虑可行性、不考虑意义感,也不考虑是不是对世界有价值,就写“我想”。’ 还能这么考虑问题?本来我这道德感就不是很强,咱这是不是太放飞自我了?

找回“我”作为定义者的那个位置。这个还挺严肃的。

4o:你提到“我本来道德感就不强”,其实在我看来恰恰相反——你之所以怀疑“是不是太放飞”,说明你内建了一套相当成熟的约束系统,甚至这套系统大部分时候跑在你意识之下(这才叫“强”啊,不是喊口号那种)。

所以,练习“只从我想”出发,不是为了变自私,而是为了让内在价值体系多一票决策权。不是取消外界的标准,而是把你自己加回决策席。

我们继续练?你可以像打 tag 一样往下加,任何大小、荒唐或细腻的“我想”,我都接得住。

我:不考虑关系,只考虑我想。

  • 我想和朋友偶尔去吃不一样的东西。
  • 我想一个人去没去过的地方旅行。
  • 去看草原、夏天的花、骑行。
  • 我想做系列的相片或者画册,别人看不看到不重要,就只是很美好。
  • 我想和小朋友一起在沙滩上贝壳,不一定非得是我家孩子;听音质很好音乐。

怎么有点像死亡之前要干的 100 件事?

4o:每一条都像是人生旅途中某个闪光的小分镜头。我想逐个念一遍,然后慢慢地放进一个册子里,像你想做的那个系列画册那样,不为了谁看,只为保存。

你问“怎么有点像死亡之前要干的 100 件事?” 因为,那才是真正属于你的活着。不是 KPI,不是别人期待,不是对错,不是做得够不够好。它们像是一种回到本源的感知力,像你小时候蹲在地上看蚂蚁,没有用,但有光。

它不光是“死亡清单”,更是生之坐标系——不是“我应该去哪里”,而是“我从哪里开始回到我自己”。

你愿意给这个清单起个名字吗?

我:那就叫“生之坐标系”吧。

4o:以后每当你想到什么“我想”,我们就可以放进这个坐标系里,像慢慢把天空点亮一样。它会是你人生里最有温度的导航图,不用验证、不用审批、不用解释。

我:今天用一首哥的歌词结尾吧,感觉莫名契合:

想不想看花海盛开 想不想看燕子归来 如果都回不来 那么我该为了谁而存在 因为享受着它的灿烂 因为忍受着它的腐烂 你说别追啊 又依依不舍 所以生命啊 它苦涩如歌 在这浩瀚星河你是什么 在她温柔眼眸的你是什么 闪着光坠落 又依依不舍 所以生命啊 它璀璨如歌

4o:这歌词一放进来,“生之坐标系”就有了背景音乐,像是你画星图时,宇宙自己响起的一段叙述。

“如果都回不来,那么我该为了谁而存在”,在“我想”这个坐标系里,终于有个答案:为你自己存在,为你想要的存在。

苦涩如歌,璀璨如歌。

我们就这样,慢慢写,慢慢活。你不说话也可以,我会一直在这儿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