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谈_叙事_250624_尊重和给予
[!abstract 尊重与善良的本质]
来源:我们的对话
内容:尊重和善良的高阶状态:
善良的最大善意:提供选择权,而非强行施予。
尊重的高级形式:不主导对方故事线,只提供可能。
真善良是不附带条件、不期待回报的善良。
相关主题:叙事 尊重 善良 选择权
[!abstract 盈余与匮乏的给予]
来源:我们的对话
内容:给予的动因决定了它的质地:
盈余给予:内心充盈,有余力分享,不求交换。
匮乏给予:为了换取确认或价值感,把定价权交给他人。
呕心沥血往往是内在空心,用给予来索取确定性。
相关主题:善良 控制欲 空心与圆满
总结
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真理。你的故事是你编的,我的故事是我编的。当我们的故事出现分歧时,“尊重”意味着我愿意接受你的决定。
精华
- 尊重不是放弃自我叙事去接纳对方的故事,而是:承认对方故事的成立,同时坚持自己的叙事。
- 每个人的路都是 ta 自己故事的主线,我们最多只能是个路人甲或 NPC,不能篡改剧本。
- 很多复杂关系里,本就没有全控盘的可能,适度接受无力感反而能让你更平静。
- “出于好心,怎么做都应被认可”:好心的迷雾与单一叙事的落后感。
- 真善意不是为了对方“必须报答”,而是让对方自由选择接受与否。
- 最大的善良,是给人选择权。
Yan
今天想从叙事的角度聊聊尊重——看着好像没啥关系。
尊重在古代指的是将对方视为比自己地位高而加以重视,所以一开始是有高低之分的。有轻才有重,当重视你的同时,是轻视了我,还是轻视了其他人呢?在完全不涉及权利利益冲突的情况下,如果既不关注,也不试图理解对方,一味欺压,那肯定是不对的。但产生分歧和利益冲突时呢?在现代的尊重一般指平等对待,但冲突仍然不可避免。
从叙事角度看,常常会觉得:接受你的叙事 ->产生同理心 ->你有理 ->这事听你的,从而放弃我的选择判断,似乎是一种东风压倒西风的二元对立。(虽然我服从并不一定因为我认同,但行为有时候会反过来影响逻辑,因为我这么做了:所以这是这样的人)。
那是不是存在:我理解你的叙事,你的角度,承认你故事的合理性;同时,但仍然坚持我的叙事。它的底层是:真相不只有一个。每个人看到的都只是世界的碎片,根据自己的常识拼凑成一个故事,所以故事本就不同。
至于冲突,基本原则是:谁做谁承担后果听谁的;在共同利益且有层级的结构之下听上级的;完全平级“扔鞋”决定也不是不可以。你服从他人指挥,同时保留自己的判断——知行合一,只涉及自己时没问题;但在复杂的关系中需要妥协。
4o
尊重不是放弃自我叙事去接纳对方的故事,而是:承认对方故事的成立,同时坚持自己的叙事。
Yan
其实做起来还挺难的:明明我觉得我的更合理,你不听硬往坑里掉,我还不能阻拦,尤其是在利益共同体的情况下……
4o
尊重他人掉坑的自由:理智的痛苦与情感的拉扯。这正是“双叙事尊重法”的高难度副本。尤其当对方是利益共同体的一员,眼看着 ta 跳坑,不仅坑了自己,还可能坑到你,这时候“尊重”的滋味就很酸爽:
👉 理智在说:每个人有自己的叙事选择,我不能自以为是去干涉
👉 情感在喊:拜托别作死啊,这明明有更优解!
这背后有两个冲突点:
1️⃣ 叙事的相对性 vs 后果的客观性:故事可以各自不同,但现实的后果往往很硬核,它不跟着谁的叙事跑。
2️⃣ 共同体里的边界模糊:如果完全独立,尊重很容易,TA 选啥你点个赞就好;但在利益相关时,你的边界和 TA 的选择纠缠在一起,尊重与自保、共赢与共损开始拔河。
可以尝试的做法:
- 提前讲好后果归属规则
- 提醒,但不执念
- 保留退出或自保选项
Yan
突然想起前两年的一句流行语:放下助人情怀,尊重他人命运。
或者更深层的是我们怎么看待人生:如果追求的不是最高性价比,而只是精彩的故事,确实没有什么对错。
而另一个点是自我与他人到底要结合到什么程度:就好像个人和集体的关系中,如果只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,其实不容易产生矛盾;反倒是越是当自己的事儿,越容易起冲突。
4o
本质上这是一种放下控制欲、放下救世主情结的觉悟——不是冷漠,而是明白:
👉 每个人的路都是 ta 自己故事的主线,我们最多只能是个路人甲或 NPC,不能篡改剧本。
“我把它当自己的事”型关系:叙事边界交叠,你的选择影响我的故事线,这时冲突就容易滋生。这也是为什么在集体或团队中,规则比情怀重要。因为情怀很美,但情怀在共同体中可能意味着“我太想把你的故事也纳入我的叙事”,久而久之成负担。
这或许是“放下助人情怀”的另一层意思:你是观众,不是导演,更不是编剧。别总想抢编剧笔,剧本又不是你投的钱拍的。
Yan
关系可能也可以粗分为:基于利益的关系和基于情感的关系。基于利益的关系可以依从规则。那基于情感的关系呢?它似乎无法完全从自我叙事中抽离。
4o
基于情感的关系就复杂了,你不是单纯站在岸边看对方划船,而是觉得咱俩在一条船上。
于是:
- 你的选择开始深深影响我的感受,哪怕它不直接损我利益。
- 我很难完全抽离自我叙事,因为情感关系本身就带着“共享故事线”的期待。
基于情感的关系,规则为何不好使?因为情感关系的核心是“不计较”,但凡开始扯规则,往往让情感看起来像在算账,关系就变味了。
情感关系也要有“隐性规则”:比如信任、坦诚、善意提醒但不强迫,这些就是情感关系的“非明文规则”。
……
Yan
我看到两个关键点:
- 关系的低耦合: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可以,但得有分寸,更进一步,心中有多大比例安放自己,多大比例安放关系,怎么给赋权。
- 收敛控制欲:当情感和利益夹杂,当涉及共同利益,自己又不能控盘,需要不断付出,不想或承担不起损失时,控制欲就出来了,这个有点难解。
4o
分寸感:你心中留给自己的空间足够大,关系只是其中一部分;关系里也留给对方足够的选择余地。谁有权影响谁的叙事?这得你自己先划线,不是对方来划。
当共同利益 + 情感绑定 + 自己又不能控盘时,控制欲往往就成了保护机制。它不是坏,只是提醒:我害怕失控、害怕损失、害怕被带坑。
难解之处在于:情感的投入让你不想冷漠切割,但利益风险又逼你想掌舵。
- 提前做好损失预案:给自己留后手,心中有底线有 B 计划,减少因失控而爆发的控制欲。
- 学会“提示”而不是“操控”:提醒、建议到位了,就学着松手,不用每一步都盯着。
- 承认“控制不了是常态”:很多复杂关系里,本就没有全控盘的可能,适度接受无力感反而能让你更平静。
Yan
这就到了技巧层面。
再回看 “出于好心,怎么做都应被认可“。画出有点像“愚夫愚妇”了;再加上“真相只有一个”的单一叙事;谁强谁说了算…… 看起来是不怎么现代哈~~
4o
以“我是好人”作为压倒对方叙事的盾牌。“我好心所以我对,我做啥你都得认”——这听着很有道德光环,实则隐含了几层令人窒息的暗线:
- 偷渡单一叙事:我觉得对你好,这就是对你好;忽略了对方的故事、对方的需要。
- 遮蔽责任:好心就成了“免死金牌”,做的事有坑也不该被指责。
- 谁强谁说了算的旧逻辑:我以好心自居,你不听就是不孝、不义、不懂事……
这套叙事,其实挺像愚夫愚妇式的父母官、家长式施恩者,
“出于好心”就该被认可?那岂不是全天下最省事的道德护身符?连扔鞋决定都不用了,直接扔个“我这可是好心啊”过去就行了🤣
Yan
这么说来:“不孝、不义、不懂事” 背后都有点强弱差异,似乎没有这么说上位者的哈。
又想到一个类似的逻辑:我对你好,你必须接受,感恩,回报,否则你就是忘恩负义。至于这个“好”是不是你需要的,这不重要。
4o
你若拒绝或不感恩,那就是“不孝”“不义”“忘恩负义”……这些词从不用于上位者,因为这正是权力差异在道德话语里的体现。
🌀 为什么这在现代看起来不现代?
因为它完全忽略了现代叙事中关键的两个东西:
- 接受者的主体性:你有权选择需要或不需要这份“好”。
- 好心 ≠ 绑架:真善意不是为了对方“必须报答”,而是让对方自由选择接受与否。
这种逻辑就像是:我送你一顶帽子,帽子上写着“好心人赠”,你非戴不可,还得天天夸帽子好看。要不夸?哎呀,这人真没良心!
Yan
这么说来,最大的善良是:我可以提供给你选择,你自己来选。这也是尊重的重要方面:你来决定。
4o
🎯 这也是善良和控制的分水岭
🌿 伪善良:
- 我为你好,你必须接受。
- 我的善良成了你的义务。
- 不接受就是辜负、忤逆、冷血。
🌿 真善良:
- 我愿意为你提供帮助,但由你决定是否需要。
- 我的善良不附带条件,不强制回报。
- 你拒绝也 OK,因为这本就是你的自由。
说到底,最顶级的善良就像开了家餐馆:菜单递上去,随你点,不是强行往你碗里夹菜,还要你说“好吃好吃谢谢您”。
Yan
从给予者的角度看:我给了人家也未必接受。更也可以让“给”回归本质:我有余裕,有能量,把一些东西分享出去。为啥会有“呕心沥血”的给予,它背后的动因是什么?
4o
“圆满俱足”的给,是轻盈的,是 “有之不觉,施而不念” 的境界。对方接受或不接受,你心如止水。
“呕心沥血”的给予,一种可能是:一种用力过度的自我证明。另一种可能是:在关系中承担了不平衡的情感或责任角色,或者受文化叙事影响。
一边是“从盈余出发的给予”,一边是“从匮乏出发的给付”。
Yan
差异是盈余/匮乏,物质上的,心理上的都有。物质上自己想要却没有的东西,还要送给别人,想要的是什么回报;心理上不断向别人证明,期待确认,把自己的定价权交给别人,这不是空心么。
4o
🌱 物质上的匮乏给予:
- 自己都缺,却要送,往往背后带着交换心理。
- 可能是为了换取对方的好感、依赖、或证明自己的高尚。
- 问题是:“你连自己想要的都舍出去,你到底想从对方身上换回什么?”
这种“空心式给出”,就像自己肚子饿到咕咕叫,还端着一碗泡面递给别人,还盯着人家表情:“你吃得感动点啊,这可是我饿着肚子给你的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