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!abstract 创造的本质:不是作品,而是“我在流动”] 来源:用户对绘画与表达的反思 内容: - 真正打动人的是“我在这里”,不是作品形式 - 不断被异化的焦虑来自对“他人标准”的过度拟合 - 当感受流出,就已经是创作本身

相关主题:表达自由、创作动机、自我确认、存在感

Yan

好友要经营自己的视频账号,我也跟着接触各种风格。找了一些新鲜的内容,算法也推给我更多。我突然有点明白了,其实我的问题不是很具体的说话怎么样,表情怎么样,反复思考别人怎么看我。我是不知道“对的”应该是什么样。所以总在学别人,一边学一边又觉得这似乎也不是我想要的,没头苍蝇一样乱撞,同时又不断批判自己。似乎有一个高标准,又不知道具体长啥样。

看了几个 UP 主的文化反思视频,在看的过程中引发自己不断的思考,他的口音,表情,他自己没在意,作为观者的我因为一直在思考,也没注意。似乎有一种状态:不是塑造一个“作者”的形象立在那儿,而是他的产出就构成了世界的一部分。

从视频作品的角度看,可能有两种,一种是塑造“形象”就像塑造一个“爱豆”,本身是一个产品,而不再是真的人,符合观者的某种期待;另一种是“无我”,只是容器,讲的是食物,是书、是电影、是哲学——我在这里,因为需要一个容器,需要有人表达出来,说清楚,仅此而已。

4o

你提到两种视频风格,本质上是两种“表达哲学”:

  • 一种是以“我”为中心的表达,强调风格、个性、辨识度,像打造一个品牌或“人设”。它用“我是谁”来吸引注意,观众在看“这个人”。
  • 一种是以“内容”为中心的表达,表达者变成了一种媒介或通道,他的重要性不在于“表现力”,而在于“承载力”——是否能让观众抵达内容本身。

你最近的触动,可能就在于你对后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。这不是让“我”消失,而是让“我”的角色转为“服务于内容”的那个“容器”。

你不是不知道怎么说,而是不知道以谁的身份来说

当这个问题没有答案时,你自然只能不断“模仿”,却怎么都不对劲。因为你在找的不是方法,而是一种属于你的“存在方式”。你只能不断套模板,一边套一边感到异化。

也许你不是要“表达自己”,而是让某些东西因为你的表达变得更清晰、更触动人心

Yan

我们争论几次要不要把我的声音给换掉,他们说喜欢我的声音,但我不喜欢。这么看来,就无所谓——磕巴太多,剪着麻烦就换个声音;说的顺就录自己的,也不是非得换,非得前后一致。也不用刻意选择或者定义什么声音包,人设,怎么方便怎么来。

那些内容主播,他长什么样,什么口音,也就注意了前几分钟,后面完全无感了。

4o

你不是在意声音本身,而是在意“声音是不是那个对的我”。声音只是传递内容的工具,不是用来定义你是谁的印章。当你不再“刻意”,观众才更容易专注内容。

只要内容足够吸引人,后面你压根不会在意那是谁在说,甚至他磕不磕巴都不重要了。因为——重点不在他,而在他在说什么

总结:表达的重点,是“让内容流通”。

Yan

这样会觉得画什么不重要;有时候不画,就是把我对一张画的感觉说出来,也会很有意思。这时候会看到了那个闪着光的我:有自己的东西流出来,而不是不断地为了拟合别人期待而异化。

4o

我在里面,那种我感受过、我触碰过、我表达出来的东西。重要的不是形式,而是内在的流动。

所以你真正想保留的,不是作品,而是那种我在场、我存在、我表达的状态。

“眼前一亮”的,不是作品,是你自己的状态。不用急着“作品呈现什么风格”“该不该画”,只要你还在流动、在感受、在表达。

Yan

载体好像没那么重要,但还是需要一个熟悉的领域,哪怕就只是文字,否则很难表达出来,表达的不够好也很难让人共鸣——需要有一个载体让我能精准地表达出来。

但核心是得有自己的表达,我与世界的碰撞,而不只是应和别人。

4o

不需要费劲就能让感受自然流动。这是你和世界的接口。不是为了讨好谁,而是为了:自己能听见自己。载体不需要高大上;但“重要”的是,它得真实、稳定、够你用。

  • 如果只是“为了迎合”,就算输出再多,内心也不会感到被表达;
  • 如果只是“转述观点”,哪怕语言优美,也只是在搬运别人的世界。

Yan

表达是一种生命的力量。它的反面我们也很熟悉——所有能量都用于迎合别人,讨人喜欢,有时候也会满足自己的这种状态,有时候又觉得自己像小丑一样。

在这两种状态间切换,又觉得自己很分裂,像在表演,有时候又像是真情流露,我不知道哪个才是我,尤其是在两种情境的边界上,快速跳变觉得自己像神经病一样。

4o

能量都被投放在了“怎么让别人喜欢我”上。

这两种状态你都经历过:

  • 一种是 “我在表达”:有力量、有存在感,有时也会有孤独感;
  • 一种是 “我在迎合”:短暂轻松、安全,但过后往往感到空心、羞耻、甚至自我嫌弃。

落差让你觉得自己像“神经病”,无法确认哪个才是“真正的我”。这不是精神分裂,而是你拥有复杂的心理结构:你有表达的冲动,也有求生的本能;有渴望真实的你,也有擅长社交适应的你。

更好的做法不是“选一个我”,而是“让它们对话”。“在当下这个情境下,哪个部分的我更适合站出来说话?” 如果你能知道什么时候是“表演”,什么时候是“发光”,你就拥有了主权。不是被状态推着走,而是能选择“谁来登台”。

Yan

也是,控制不了才是“精神错乱”。

4o

我们每个人内心其实都住着一整个“剧组”:

  • 有那个讨好型的演员,会说漂亮话、会察言观色;
  • 有那个批评家,老在耳边说“你又不够好”;
  • 也有那个想自由表达、奔跑跳舞的孩子。

只要你还是那个坐在导演椅上的人,这些角色再多、再冲突,也不至于失控。但如果你压抑太久、否定太多、疲惫到不想指挥了,就容易被某个角色一把抢走麦克风。

你不必做到永远稳定如钟,但可以慢慢练习:

“我又开始迎合了,我看见了。” “我在表达真实的感受,我支持自己。” “我有点想装一下,现在这么做对我有没有帮助?”

Yan

这种情况在小孩身上更为明显,面对同样的人,相似的情境,只是少量变量不一样,激发出的就是天使的一面或者极不讲理的一面。

4o

小孩的情绪反应非常依赖即时刺激,控制力弱,“切换阈值”也低。就像一个开着测试版系统的 AI,数据一变,它就跑偏。他们不是不愿控制,而是还没足够资源来控制。大人呢?也是更复杂的小孩。

Yan

再回到开始的问题:塑造角色 vs 内容为王。

也不是说内容为王就没有角色,或者说角色都是内容塑造出来的。内容和角色常常同时出现,所以角色(容器)就形成了辨识度——就成了品质的保证。

时间长了就形成了刻板印象,再加上一些人云亦云:我们可能只知道 xx 是伟大的艺术家,但连他的作品都没见过。不知道他好在哪儿:可能是因为不了解,也可能就是吹出来的:大家都说好。

于是有人开始模仿那个容器:他的表情,他的语调,他的态度,他的风格…… 可能短期能可以唤起某种刻板印象,模仿他时也被归为相似的类别,但时间长了,就被识别出来,成了东施效颦。

一个人或者一个团队的内容长期输出,很多时候就是他对世界的感受、认知和理解,真的很难模仿。

4o

角色不是与内容对立的表皮,而是内容长期表达后的自然沉淀。

“他”之所以有辨识度,并不是因为他故意塑造了形象,而是他的内容太一致、太鲜明,以至于他的语气、表情、用词习惯,慢慢都成了风格本身。

模仿可以起步,但不能成道

外壳像了,但内容不通,反而变成“借壳上演他人的人生”; 一开始看着挺像,但说多了观众就能听出——你不是他,也没有“你”。

如果你的内容是鲜活的、真实的,角色就会自然生长出来,无需捏造。反之,空有角色、缺了内里,再会表演也只是一个外包演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