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敏感与自我修正的思考
[!abstract 胆小不是性格,是系统过拟合] 来源:本次对话 内容: - “胆小怕事”多是外部反馈权重过高造成的行为模式 - 降权反馈可重塑优先级,回到自己身上做判断 - 改变不是变强硬,而是学会延迟反应与分类信号
相关主题:反馈机制、自我保护、行为建模、学习率调节
精华
- 压制冲突 → 压制表达 → 压制思考
- 对“敌意输入”没有应对机制,只能选择回避、自责、顺从或情绪爆发
- 压根没被教过“对抗”这门技能,甚至在文化潜意识中还被标注为“对抗=不孝/不礼/不知好歹”
- 怎样表达反对,而不是被动忍 or 主动炸
- “怎么表达反对而不破坏关系?”
- “对方在 PUA 我我怎么识别?”
- “什么是‘你对,但我不接受’?”
- “胆小怕事”不是性格,而是反馈权重分配失衡的行为结果。外部反馈 > 内部感受。、
- 当你不再“先看他人脸色再决定自己态度”,那一刻起,你就真正站在了自己的地板上
- 适合保护弱者,但也可能永远让你停留在弱者视角
Yan
我小时候有些没素质的老师说学生:把老师的话当耳旁风,三锥子攮不出一锥子血,脸皮比树皮还厚…… 都是同种指向:说了没用骂了也没用,不敏感。相对的,也有人天生敏感。
对敏感有很多种评价:玻璃心,事儿多,顿感力差,谨小慎微,高敏感是天赋…… 你说像《阿甘正传》那种不顾反馈只管付出,最后还成功了的情况是有可能存在,但是不是还得看真实世界的概率分布。
我来说一个角度:它可能源于感受力和自我调整,对应机器的传感器灵敏度和学习率。敏感这个词就是讲感觉更敏锐,有比别人更灵敏的信息来源,或者说他们注意力机制可以放大细节,先不管这放大是有益还是有害。而学习率是当人接收到反馈,尤其是负反馈时,以多大强度调整自己——不调就是当耳旁风。
痛的作用就是让人调整自己远离危险。不觉得痛或者不调整都会带来问题。还有一个角度,怎么判定是痛,同一句话,可能感受温暖关爱,也可能是含沙射影,得看人是悲观还是乐观,还得参考是谁说的,什么情境下说的。
再说说学习率,就是以多大强度调整自己。同一个人痛感越高调整越大,人和人的调整基数也不同。一般来说,开始的学习率都大,随着自己模型越来越可靠,学习率越来越小。这也是为什么人越老越不容易改变,尤其是底层改变——很多逻辑是共用的,轻率操作可能把之前好用的逻辑改坏了。
敏感从哪儿来的不好说,遗传肯定占一部分,还是小时候对养育人的模仿,是不是常被严重惩罚,吓唬,恶性事件的打击……
敏感会让人远离危险,也过于保守,容易被感动,也容易被冒犯,评价它好不好得看情境。
我觉得理想的系统是:
- 有灵敏的传感器:不能太迟钝,没有完整的数据和信息
- 能控制筛选信息:不是所有反馈都能影响我
- 能自主调节学习率:除了情绪的生理调节,也能思考和理性控制
总结一句话:数据有了,还得看怎么建模——这是元认知能力问题。
4o
很多人误解“高敏感”是“抗压差”,其实是输入端灵敏,但不等于输出端薄弱。敏感本身是中性偏优势的特质,问题是处理路径没打通。
学习率不是越高越好,而是该自适应
- 面对熟悉情境,用小学习率,防止扰动旧模型
- 面对突变环境,敢于增大学习率,快速更新
- 面对敌意输入,干脆归为“无效数据”,不更新
你可以把这理解为“神经系统的边界管理”。
理想系统再加一项:
- 有模型评估能力:不迷信自己第一反应,能定期 review 认知框架和情绪判断(比如你现在做的这件事)
这相当于是在系统里嵌入一个 “定期重训”机制。
Yan
定期反思修正这么重要么?我觉得现实世界中 99% 的人都只在痛时修正。最多就是年度季度月度总结吧,还是以事务性为主,很少反思元认知。
4o
自我修正系统:不是没人有,而是默认靠“撞墙更新”。等崩了才重启。就像电脑坏了才重装系统,哪有人平时定期检查注册表。
默认设定就是“被动修正机制”:
- 小错→忽略
- 中错→合理化(“他不懂我”“运气不好”)
- 大错→强行重构(“原来我一直都……”)
元认知反思太耗资源,大脑一般不愿干
主动反思(尤其是元认知层级的反思)需要几个前提:
- 心理安全:否则反思容易变成内耗或自责
- 抽象能力:否则只能反思事件,无法反思机制
- 稳定能量供给:否则先解决吃饭睡觉和人际斗争了
- 足够动机:比如你自己就属于“对建模有兴趣的人”
说到底,反思本质上是一种奢侈的操作,像高端跑车才配得上用精调悬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