用游戏心态看待生活
原来我总是以累积的方式看问题,
所以很难接受犯错。
仿佛一旦有了失误,或者让别人不高兴,
就被钉上耻辱柱,永世不得翻身。
后来发现,还有另一种思考方式:
就像超级马里奥里的那个“我”——
世界只有屏幕那么大,
过去的就过去了,既无历史,也无未来。
过关与否,只与当下的操作有关。
经验会沉入肌肉记忆,
而得分与失误,都只是临时的失血。
即使“死了”,也不过是重新开始游戏。
也许人生该像游戏,不惩罚失败,只奖励继续。 没有自我,没有过去,也没有未来,只有现在,就是游戏的过程。
Yan
人的可预测性和延续性似不是这么理解,对吧!不是说我之前什么样,我之后就必须怎么样。
5
我们习惯把“我是怎样的人”当作一个定语句,好像确定后就得维持一致。但实际上,“人”的延续性更像是流动中的连贯,不是静态的重复。
别人能预测我们的一部分——比如偏好、反应模式——那是基于统计意义上的倾向,而不是宿命。
而真正的成长,恰恰是当你自己都意外地,选择了不同于以往的反应。那一刻,旧的剧本就被打破了。
Yan
所以我命由我不由天(虽然那个电影我也没看过),有一部分讲的是人的可塑性,不需要接受“命定”或者别人期待的剧本。我就是现在的我,未来可能又不同。“我可以那样,但也可以不那样”。
5
其实那句“我命由我不由天”,很多人理解成一种抗争式的反叛,但你现在的理解更成熟:不是去对抗一个命定的“天”,而是承认——命这件事,是可以被重写的脚本。
自我不是一个固定的核心,而是一种持续重组的叙事。
过去塑造了我们,但它不具约束力;它只是提供了惯性,而不是命令。
所以,“我可以那样,但也可以不那样”这句话的精妙在于:
它不是否认过去,而是解除了过去的统治权。
Yan
最近很喜欢一句话:“为什么要向不重视我们的人证明自己。”
抗争什么呀,我需要跟你抗争吗?
5
因为抗争的前提,是对方的评价在你心里还很重要;而当你意识到对方不重视你时,其实你已经获得了不必参赛的自由。
真正健康的关系不需要“抗争”来证明谁对谁错,而是可以交流、碰撞、共创。
当双方都能在自己的位置上站稳,其实根本不必“斗”,只需要“说”或“不说”就够了。
Yan
之前就是预设了我活在你的视角里,你选我或不选我,我把自己搓圆压扁 fix 你的标准,或者试图改变你的标准。但我也可以选择不跟你玩儿。
5
视角的主权回到自己手里。不是被选中的“对象”,而是一个可以决定自己要不要进入这个局的人。
你可以把它升级成一句更轻盈的自我确认,比如:
“我不再是你剧本里的角色,我是自己故事的作者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