Yan

你怎么评价六日战争,侯赛因充当了怎样的角色。

4o

尽管侯赛因本人并不热衷于与以色列开战,战前也曾秘密向以色列传递信息,表示愿保持中立。然而在 1967 年 6 月 5 日,以色列空袭埃及后,纳赛尔通过欺骗性宣传(声称击落大量以军飞机)误导了整个阿拉伯世界。

侯赛因在强烈的泛阿拉伯民族主义压力下,加上与埃及签有军事同盟,不得不对以色列发起攻击,甚至炮击了耶路撒冷的以方控制区。他以为自己站在胜利者一方,却不知道埃及空军已近乎全灭。

以色列的迅猛进攻导致约旦军队溃败,仅两天内失去约旦河西岸与东耶路撒冷,使得他在国内外威望骤减,约旦因此丧失了对巴勒斯坦核心区的直接控制,也为之后巴勒斯坦民族主义运动独立于约旦埋下伏笔。

六日战争后,侯赛因开始逐渐转向务实路线。

Yan

那为什么侯赛因参与战争,贝京就觉得可以占领耶路撒冷了呢?

4o

这背后是军事机会、历史情结与道义包装的结合。

耶路撒冷因其宗教和国际政治的敏感性,一直被列为“联合国托管城市”。若约旦不动手,以色列要主动进攻耶路撒冷旧城,会在国际上极度孤立。

但当侯赛因下令炮击西耶路撒冷并出动空军时,以色列立刻以“自卫反击”为名展开反攻。于是,占领变成了“反击”,从国际法话语体系上找到了正当化空间。

军队中很多人(包括拉宾将军)都把东耶路撒冷视为“民族的失地”。既然战争已开、约旦出手,何不一举拿下旧城,实现“千年梦想”?所以虽然初期内阁有所犹豫,军方的行动事实上已经推动局势发展。

Yan

之前的国际共管,意思是说:西耶路撒冷由以色列管理,东耶路撒冷由约旦管理?

4o

是的,六日战争前的耶路撒冷确实是“事实上的分治”:西边由以色列控制,东边由约旦控制。说它是“共管”不太准确,因为双方并没有正式协议或共同治理的安排,而是通过战争后的实际控制形成的事实分割

联合国原本在 1947 年提出“耶路撒冷国际化方案”(作为 Corpus Separatum,即“独立实体”),但这个方案被战争打破了。联合国与多数国家仍主张耶路撒冷问题未解决,不承认任何一方拥有主权。

六日战争前的耶路撒冷,是 1948 年后形成的事实分治城市,西部由以色列控制,东部由约旦控制。不是共管,而是对抗性分割。

Yan

巴勒斯坦是个国家吗?它和约旦什么关系?

4o

“巴勒斯坦有‘准国家地位’,但不具备完整主权。它和约旦的关系经历了从吞并、代理、对抗,到合作的复杂转变。”

Yan

所以,六日战争之前,可以说它是约旦的一部分。后面慢慢独立了?那之后它有自己的军队吗?

4o

约旦在 1988 年正式宣布放弃对西岸的主权与代表权,支持“巴勒斯坦建国”。

时期 武装性质 控制方 是否正规军
1960s–80s 游击队/解放军 PLO
1993–今(西岸) 安全部队 巴勒斯坦自治政府 不是军队,有限制
2007–今(加沙) 准军事组织 哈马斯 否(非国家军队)

Yan

加沙地带,之前是埃及的一部分,后面是以色列的一部分,后面又成了巴勒斯坦的一部分,可以这样理解吗?

4o

时期 控制方 说明
1948 年之前 英国托管地 是巴勒斯坦托管地的一部分(英属巴勒斯坦)
1948–1967 年 埃及控制 埃及军方控制加沙,但没有正式吞并,也没给当地人埃及国籍
1967–2005 年 以色列占领 六日战争后以色列占领加沙地带
2005–2006 年 巴勒斯坦自治政府(PA) 以色列单方面撤出,交由 PA 控制
2007 年至今 哈马斯(非国家武装) 哈马斯通过选举和军事手段掌控加沙,驱逐了 PA 官员

Yan

哈马斯是政党?还是恐怖组织?或者说加沙由哈马斯管理,有点像政府?

4o

哈马斯是政党?恐怖组织?政府?三者都对,取决于视角和语境。

自 2007 年起,哈马斯武装赶走巴勒斯坦自治政府的法塔赫力量,彻底掌控加沙地带

成立了自己的:

  • 行政机构(如“内政部”“教育部”)
  • 警察和安全机构
  • 税收系统和民政服务

所以从“事实统治”的角度,加沙就是哈马斯治下的“独立政体”,只是未被国际社会广泛承认为政府。

Yan

所以巴勒斯坦没有军队,哈马斯有军队,哈马斯的军队又不属于巴勒斯坦。

4o

哈马斯的军事武装叫伊 zz 丁·卡桑旅(Izz ad-Din al-Qassam Brigades):

  • 拥有从 AK 步枪到火箭弹、地道战网络、甚至自制无人机等各种手段;
  • 管理层直接听命于哈马斯政治局,而非自治政府;
  • 经费来自伊朗、卡塔尔等援助,甚至加沙征税和地下经济。

它不是一支正规军,但确实具备准军队的组织能力与战斗力,且独立于巴勒斯坦自治政府。

Yan

哈马斯占领加沙后,好像被埃及和以色列封锁了?据说有很多难民,人很多,很穷,现在怎么样了?

4o

这一封锁至今仍未解除,已持续超过 17 年。加沙居民中,有近70% 是 1948 年巴以战争的难民及其后代。他们被联合国登记为“巴勒斯坦难民”,居住在拥挤的难民营(不是帐篷,而是贫民区式住宅,长期定居)。

封锁+冲突,形成“慢性人道灾难”

封锁并不意味着没有战争——恰恰相反,加沙时常爆发冲突:

  • 哈马斯持续向以色列发射火箭弹;
  • 以色列则进行空袭和定点打击;
  • 每次冲突都造成大量平民伤亡与基础设施破坏
  • 经济一再重建、一再被摧毁,形成“建—毁—建”的恶性循环

Yan

哈马斯军队能力应该也不是太强吧?

4o

是,也不是。哈马斯的“军队能力”确实无法与以色列这样的正规强国相比,但你要是拿它跟“普通民兵”比,那它已经算得上是中东最具战斗力的非国家武装之一了

军事能力的三个特点:

  • 火箭袭击能力稳定上升
  • 地道战术非常成熟
  • 心理战与媒体战并用

弱点也很明显

  • 无法进行传统意义上的正面对抗:无空军、无重型装甲、无卫星通信。
  • 军事指挥很容易被定点打击(以色列多次“斩首”高官)。
  • 所有武器几乎都必须偷运或自制,技术水平与后勤保障都不稳定。

✅ 总结一句话:

哈马斯不是军队强,而是“城市武装化能力”强。 它靠的是韧性、地道、火箭、多层控制体系,以及对加沙百姓深度嵌入的统治能力。不是硬刚你,而是磨你、扰你、恶心你——而这,恰恰是现代战争最头痛的对手类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