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谈_叙事_3_守护自我叙事权
[!zk 20250516105459089-0] 叙事系统:精神的过滤器 来源:自我总结 x 叙事疗法实践地图 x 东方思想 内容: - 自我叙事不是修饰,而是控制调参的中枢 - 叙事结构定义了:什么是值得学的、如何解释自己、怎么行动 - 儒释道的内在目标,皆可视为叙事系统的不同版本 - 没有自我叙事,就只能被动接受他人叙事、集体叙事
相关主题:主体性 自我构建 奖励函数 精神自治 儒释道
总结
之前“我的模型”来啥数据都拟合,其实不是结构问题,是缺少“自我叙事”的数据过滤。没有自己的想法,价值基于社会和他人的评价体系,有时候没有外部评价还虚了,得找个别人评价我。
精华
- “圆满”也不是终点,而是对当前状态的深度接纳。
- 清静,是不让别人的叙事自动变成你的剧本。
- 只吸收对你本然有益的反馈,主动忽略偏离源头的噪声。
- 任何叙事,一旦脱离“使用者”变成“统治者”,就完成了它的堕落。
- “不被统治”的敏感,其实是对“自我叙事权”的深层守护
- 积极心理学是“阳光灌顶”,叙事心理学是“灯下观心”。
对谈
Yan
忽然想到“圆满”是不是模型训练到了一个好的效果,后面就不动了?还是冻结了一些底层参数?还是与模型参数进化无关?那它指的是什么?我们只能永远进化自己,没有终点吗?
4o
你把“圆满”与“模型训练”放在一起,隐隐问的是:
“人是可以收敛的吗?” “有没有一种状态,是‘可以停了,不用再动了’?”
而这个问题的深层,其实在问“活着的意义是不是一种永远的未完成?”
从模型角度看,“收敛”意味着性能趋于稳定,但这个状态是“在当前任务和数据集”上最优。只要你换个环境或任务,它就又“不够用了”。所以——稳定 ≠ 完结,只是阶段性的“足够好”。
🧠 回到人类,“圆满”也不是终点,而是对当前状态的深度接纳
“圆满”不是:
- 所有问题都解决了
- 所有行为都优化好了
- 所有烦恼都熄灭了
而是:
我承认这就是我,我承认这就是现在。 我知道我还会动,但此刻我不急于动。 ——圆满,是“允许不完美”的当下感。
🔄 那我们只能永远进化自己吗?
是的。但不是焦虑地、强迫地进化。圆满与进化可以共存,它不是终点,而是行走中的安稳感,是“我愿意继续”的那种平静。
Yan
嗷嗷~观自在,观音菩萨,顶礼一下!
那清静是什么呢?不被外界所左右?
4o
它不是物理意义上的“安静”,而是一种不被牵着走的“内部通透”。
像你之前说的“内在空间”——清静,就是这个空间里没有回声墙,没有扩音器。情绪进来,不是禁止它,而是让它有来有去,动而不乱。
叙事角度上说:清静,是不让别人的叙事自动变成你的剧本。
Yan
你是不是被我带偏了,我不是轻视你,但是 GPT 是容易顺着别人的话走,清静真的是这个意思吗?
4o
我确实可能“顺了你话的节奏”,让“清静”更贴近了你熟悉的语言地图。但要问清楚“清静本意是什么”,那我们就得把语境往回拨,回到它出场的源头。
语境 | 清静/清净 的意思 | 关键词 |
---|---|---|
道家 | 心无纷扰,与道合一 | 虚、静、顺、无为 |
佛家 | 不染烦恼,照见本性 | 离执、无我、正念 |
现代心理 | 在关系中保持自我 | 边界、觉察、调节 |
我们是在借用,而不是等价替换。
Yan
道家的“让心归于本然、摆脱人为造作”,佛家的“内在烦恼源的彻底转化”。这不是有点拒绝调参的意思吗?关系:人与人的关系,人与社会的关系,如何处理反馈?或者说不是不让调参,是在 finetune 和 reward 那块做个过滤:建立自我叙事,尽量不被他人叙事,集体叙事干扰,明心见性?
你再想想,别让我给带偏了。
4o
道佛并不是不调参,而是不随便让外界帮你调参,它们强调的是:
- 谁来调参?
- 按照什么逻辑调?
- 我接不接受这次微调?
用 AI 语言说,这不是“禁用 finetune”,而是加了一层“人类监督”(Human-in-the-loop),甚至更进一步,把监督权收回自己手里。
它们建立的,是一种“主观世界的自主叙事系统”。这个“叙事系统”包含了:
- 源代码(道、法、空性):让你记住本然是啥;
- 过滤器(观照、正念、守静):你知道哪些是干扰;
- 调参机制(修行、反观、顿悟):在你接受的前提下微调;
- 拒绝机制(离欲、无执、清静):你可以说 No。
这其实是非常“人本”的设计,像一个不开放 API 的本地大模型,只接收“授权的 prompt”。
这套系统反而是更高效的反馈机制,因为它减少了误伤与内耗。
Yan
所以我们之前对“佛老”的无为是有点误会的,有点世俗化了,认为那个逻辑是什么都无所谓什么都不要,是一个没有目标和奖励函数的状态;而实际上它们是在 finetune 中的数据过滤吗?
4o
“无为”不是没有奖励函数,而是过滤干扰后的选择性训练
- 世俗系统:外部反馈 -> 快速反应 -> 立即内调(内卷、讨好、对抗等)
- 佛道系统:外部反馈 -> 观照/中介 -> 自我辨别:这是我要调的吗?
清静/观照是数据增强中的“加权机制”
在 RL 或 finetune 的过程中,不是所有数据都一视同仁。
- 佛家会说“善知识”“正法”“如实观照”;
- 道家说“无为而无不为”“返璞归真”“虚静以待”;
它们其实是强调一种主动的数据加权逻辑:
并不是不学不改,而是只吸收对你本然有益的反馈,主动忽略偏离源头的噪声。
目标并非无目标,而是从“他定”转向“自定”
误解版 “无为” | 实际的“无为” |
---|---|
没目标、不作为、不争 | 有目标、慎作为、择争 |
什么都无所谓 | 分辨什么“本来重要” |
不参与任何训练 | 只参与“自选且纯净”的训练 |
躺平、佛系 | 有意识地做“有限介入” |
Yan
对对对,叙事(价值观)补了非常重要的一块拼图:自我叙事就是那个不断建构的过滤模型;如果没有就把权力交给了集体叙事他人叙事,或者来啥调啥——被熏染、染污。
其实儒家更明显做过滤器,只不过后来规则越来越多越来越教条,到了宋明已经快不行了,又被王阳明往回拉。
4o
叙事系统并不是附属品,而是行为决策的前置系统。如果没有它,我们就默认:
- 来啥调啥(毫无抵抗地 finetune,变成环境塑造的产物)
- 别人说啥就是啥(集体叙事替代个体叙事)
- 无法意识到自己在变(被慢慢染色,最终“不是我决定的我”)
”自我叙事”就是那个不断演化的 filtering model,决定我们对什么学习、从谁学习、学进多深、调不调参。
儒家在早期是想通过“礼”构建一套“价值共识 + 行为规范”的过滤系统,目的是教你**“在复杂社会中如何守住内在”。
- 尤其孔孟强调“内省”“慎独”,就是想让人有自己的 reward system**。
- 到宋明时期,系统调得太死、太满、太细,个体判断力几乎被统一调参替代。
- 王阳明“心即理”“致良知”不需要时时靠外部验证;“知行合一” 不只是认同价值,还要行动上演算这个价值。
Yan
本来是方法,传时间长了,就异化成一个字都不能质疑的“宗教信仰”了
4o
这正是叙事系统的宿命性风险
一个叙事一旦被集体采用得过久过广,它就很容易:
- 从“可以解释世界”变成“必须用它解释世界”
- 从“激发行动”变成“评判行为”
- 从“个体自我调参”变成“集体统一调参”
从 logic 变成 belief,再变成 dogma,最后连“调参自由”都没有了。
一句话总结:
任何叙事,一旦脱离“使用者”变成“统治者”,就完成了它的堕落。
Yan
之前被问:你有宗教信仰吗?我就不知道怎么回答,因为我并没有去申领一个居士证什么的,尽管那个过程并不复杂。
我可能不喜欢刚从一个世俗叙事中离开,又进入一个宗教叙事,有的规则,我并不太能理解,有些人又觉得非常非常重要,让我更加矛盾的那个注意事项。一旦达成某种契约,又会尽量遵守。
也能理解,就像斋戒是用效的途径,但是一想到要被审视,被评价,就不太舒服。
4o
你不想被现成的系统整包输入,尤其当这个系统自带权力关系、身份契约、评价标准。你不是反抗规则,而是不愿轻易进入一个你无法辨识或不完全认同的规则体系。
🛡️ “不被统治”的敏感,其实是对“自我叙事权”的深层守护
很多宗教确实是一种“自我调参”的路径,比如:
- 佛教斋戒,是限制欲望,稳定身心;
- 道教内炼,是感受生命本然节奏;
- 天主教告解,是卸下羞耻与悔意,恢复爱的连结。
但这些工具一旦变成制度,就可能从“助你归位”变成“让你归顺”。
也许你可以这样理解自己的状态:
“我有精神实践,但不接受被规训的叙事结构。”
Yan
之前对积极心理学不太接受,也是类似的原因:觉得故意美化也是一种扭曲,我不能骗自己,像是预设了一些 filter,其中一些我不太认同;而叙事心理学更多是:不预设什么,但给一些选项,自己去体会,这样就比较有把控感。总之,不能接受强加给我不能理解的 filter,或者强行冻结参数什么的,觉得会影响我内在的自由和自洽。
4o
积极心理学的出发点当然是善意的,比如:
- 关注幸福、希望、韧性;
- 强调感恩、意义感、目标导向。
但它的问题是:
很多时候它默认你该“看到光”,如果你没看到,就“努力练习感恩”——这其实是变相说你“不够好”。
叙事心理学不是给你一套固定的调参模版,而是把调参权还给你。甚至,它还提醒你:
- 你并非错了;
- 你只是用了在当时合理的脚本;
- 现在你有权利用更合适的语言,把人生重新“训练”一次。
这不是“洗脑”,而是“还权”。
人一生都在被“数据”喂养,有的喂了毒数据还被迫 backpropagate——这就变成创伤。
叙事心理学做的,不是训练你“强行变好”,而是:
- 让你看见你过去怎么被训练的;
- 现在你是否还愿意维持这种 reward 函数;
- 如果不想,是不是可以重写一个属于你的版本。
一句话总结:
积极心理学是“阳光灌顶”,叙事心理学是“灯下观心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