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谈_250323_合理的目标
精华
- “做更好的自已”,这作为愿景还行,但不能作为目标。它没有清晰的终点,就会陷入无尽的追逐,最终既得不到满足,也可能失去动力。
- 我们从小被教育永不放弃,如果选择退而求其次,还是挺难的。不过分步走,我觉得这个真的可以。
- 怎么判断目标是否合理?
- 是否有清晰的完成标准?(而不是“还要更好”)
- 是否符合自己的核心需求?(而不是被外界评价驱动)
- 是否可行,是否能在一定时间内完成?(避免陷入无限优化)
- 自己想要的生活
- 什么样的日常让我感觉充实?
- 哪些状态下最有能量?
- 过去的哪些体验让我真正满足,而不是短暂兴奋?
对谈
我:前几天我录了一个视频,因为录的不够好,感觉有一种非常强烈的羞耻感,我把感觉写出来,就觉得说的好像有点重了,一个小东西你做不好可以有自卑感,但是羞耻感是对整个人的否定,理性上讲不至于,但那个感觉确实有点:恨不得找个地方钻进去。
4o:这种情绪与自尊、自我认同密切相关。自卑感通常与特定行为或表现有关,而羞耻感则涉及到对整个自我的负面评价,仿佛这个失败定义了你这个人。
这种羞耻感可能源自几种心理机制。首先,我们往往对自己抱有过高的期望,尤其是在表现型任务中。出现未达预期的表现时,我们可能情不自禁地将其视作对自己能力的全面否定。这种强烈的负面自我评价往往与我们过去的经验、内化的评价标准以及对外部世界的过度敏感有关。
另一个可能的来源是担心他人对我们的看法。
…
我:今天先不讨论接下来怎么做,先讨论讨论这种心理机制。我是期待一个各方面都很好的理想化自我,很多人都是这样的,但是实际上我在这方面就是欠缺的,而且短时间补不上来。期待理想化的自我理想化的工作,理想化的关系。 就像小时候童话里的。但实际上的生活不是这样。而当我觉得我应该达到那个目标又达不到的时候,要么我就一再压迫自己,要么就摆烂报复那个理想化的自我。
4o:你提到的这种心理机制可以称作“理想化自我”与“实际自我”之间的冲突。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中非常普遍,许多人都渴望成为一个完美版本的自己,无论是在工作、关系还是其他方面。这种理想化的自我通常源自社会期待、个人信念或童年时期建立的梦想。
当现实自我未能达到理想化标准时,容易引发内心的失衡。首先,这是因为理想化自我通常是不切实际的。它可能集合了我们所见过的最优秀的人或事的特征,而忽略了个体能力和实际情况。这样的期望与现实之间的鸿沟容易激发羞耻感和挫败感。
为了弥合这种差距,有些人用过度努力来强迫自己接近理想化目标,而这往往会导致过度压力和疲惫。其他人可能采取截然不同的策略——放弃追求,甚至采取自我破坏行为,以此来对抗理想化标准施加的压力。
这种机制的核心在于追求无法企及的完美和对不完美的强烈排斥。认识到理想化自我虽然激励我们,但不应成为判断自我价值的唯一标准,才能缓解这一内心冲突。通过承认自身缺陷和实际情况,我们可以逐渐调整期望,建立更切合实际的目标,同时也能更健康地面对生活中的不完美。
我:这本来是一种激励我们的手段,最后变成了一个高不可攀的目标。总结一下,有种不合理的理想自我。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差距太大,没办法快速解决,打不赢我就跑了。但是我应该主动一点,给自己更多选择,而不只是战或逃。先接受现实,把期待调整到更合理的范围,或者拆成多步,一步一步来。具体方法是:调整目标。
4o:对的,接受现实并调整期望。
我:有时候应该想想清楚合理的目标,不是“如果是好了还要再好”,那就永远没完了。就像狗追着自己的尾巴转圈。
4o:如果目标永远是“比现在更好”,而没有清晰的终点,就会陷入无尽的追逐,最终既得不到满足,也可能失去动力。
怎么判断目标是否合理?
- 是否有清晰的完成标准?(而不是“还要更好”)
- 是否符合自己的核心需求?(而不是被外界评价驱动)
- 是否可行,是否能在一定时间内完成?(避免陷入无限优化)
我:如果按当前路径走能不能到达目标,要么调整目标,要么调整路径。“更好”确实是目标不够清晰,很虚。
4o:对,就是这个逻辑!路径是否能到达目标,目标是否足够清晰,这两者要互相匹配。如果目标很虚,就容易迷失在过程中,不知道何时算完成。
可以试着问自己:
- 这个目标具体是什么?(避免“更好”这种模糊的说法)
- 现在的路径能否到达这个目标?(如果不能,问题出在哪?是方法不对,还是目标本身过于理想化?)
- 如果路径不通,调整路径还是调整目标?(路径可以优化,但如果发现目标本身不现实,就要重新定义)
这样,目标和路径能动态调整,不会陷入“做了很多,但不知道是不是在往前走”的状态。
我:我们从小被教育永不放弃,选择退而求其次,有时候还是挺难的。不过分步走,我觉得这个真的可以。
4o:是的,“永不放弃”听起来很正能量,但现实里有些目标就是不现实的,或者当下阶段达不到,硬撑只会消耗自己。分步走的好处在于:既不完全放弃目标,也不会因短期无法实现而陷入内耗。
核心是,目标是自己想要的,还是被外界塑造的“应该要”?如果是后者,就更值得重新评估。
我:退而求其次,可能还会引发更深度的内耗。它可能被识别为一种道德层面的退缩和溃败。有时候这和彻底放弃的难受程度不相上下。
情绪可能是动因,但走到最后其实拼的是计划,可得,合理,很多技巧,我觉得意志力常常不是首要因素。至于目标,很多是外界定义的,但是却逃不开,因为所在我们世界中的很多概念都是被定义的。不过也可以绘制一个自己想要的生活,从来都没想过自己想要什么,这个也不对。
4o:有效性比坚持更重要,能走得通才是关键。太多人高估了“坚持”,但如果方向错了,越坚持可能损耗越大。
如果完全不考虑自己想要什么,就容易一直被牵着走。你提到绘制自己想要的生活,这个很有价值,不一定要马上有完整答案,但可以从一些小的偏好开始摸索,比如:
- 什么样的日常让我感觉充实?
- 哪些状态下最有能量?
- 过去的哪些体验让我真正满足,而不是短暂兴奋?
从这些线索出发,慢慢勾勒出更个人化的方向,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预设的路径。
我:咱俩讨论的结果常常是既不选 A 也不选 B,而是找一个合适的点哈~ 也可以部分随波逐流,也不过于情绪驱动,在可实现的范围内选择目标,实现过程中加入了一些更理性,更有技巧的方法。
4o:既能适应现实,又不过度牺牲自我。
关键是:
- 目标可以部分接受外界定义,但不过度内化“我必须这样”。
- 过程中既考虑情绪(不压抑感受),也用合理方法提升可行性(降低内耗)。
- 不是“坚持”到底,而是灵活调整路径,用技巧而不是意志力硬撑。
我:真实世界是可以选择目标的,如果不改变目标,在即有框架里选择战 or 逃,虽然看着是有选择,但其实也是一种被动,深层是对目标和框架的被动接受?
4o:这其实还是一种被动,只是在规则内挣扎。真正的主动,不只是应对问题,而是决定要不要玩这场游戏,甚至自己定义游戏规则。
换句话说,战 or 逃是“术”,选目标是“道”。如果目标不能改变,那只能在规则内挣扎;但如果能选择目标,就能找到更合适的框架,而不是困在默认的框架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