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谈_250331_精力调度
精华
- 就像模型多数时间不需要用“推理”效果也不错。
- 仅仅知道“正确答案”不会自动改变行为。
- 可能资源整体并没有变化,只是此消彼长?
- 让大脑从高算力模式切换到低算力模式。
- 转化思维模式:从“完美选择”到“可逆决策”。
对谈
我:今天想聊“理都懂 ",但实际遇见问题的时候还是重复习惯的模式。
是不是:概念、逻辑只是思维的一小部分。还有一些更为低层的动物性的,社会性的,一些没被揭示的东西;也会产生一些影响,也会被人有意无意地利用,诱导,成为一种特殊的”工具“。
4o:概念、逻辑只是思维的一部分,并不能直接驱动行为。你提到的低层影响——动物性、社会性以及那些未被揭示的机制——的确深刻地塑造了我们的反应方式。
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看:
- 本能层面(动物性)
很多行为模式是进化的产物,比如趋利避害、情绪驱动、群体归属感。这些往往比逻辑快,甚至绕过理性分析,比如面对压力时回避或攻击,而不是冷静分析。 - 社会性影响
规则、文化、权力结构塑造了人的行为习惯。即使逻辑上意识到问题,社会环境仍可能诱导我们按照习惯的方式行动,比如害怕破坏和谐、被评价、被孤立。 - 隐性机制与诱导
一些行为是被设计、强化的,比如广告利用“稀缺性”让人冲动消费,社交平台设计“点赞”让人上瘾。我们可能以为自己在自主决策,实际上是被环境推着走。 - 身体的记忆与惯性
习惯模式不仅存在于大脑中,还刻在神经、肌肉、荷尔蒙反应中。即使意识到错误,身体可能还是会沿着熟悉的路径走,比如想表达但喉咙紧绷,想拒绝但身体已经答应。
我:有点像“文殊智和普贤行”的区别哈~
4o:需要实践(普贤)才能真正改变自己。哪怕一开始会不舒服、不习惯,甚至失败,也要让新的模式有机会生长出来。
关键可能是:
- 觉察——意识到自己又掉回旧模式了,而不是被它完全带着走。
- 暂停——给自己一个停顿的空间,打破惯性反应。
- 实践——即使是小小的不同尝试,也比纯粹的思考更有用。
智慧指导方向,行动塑造习惯,两者结合,才能真正突破旧模式。
面对那些“理都懂但做不到”的情况,或许可以问自己:
- “我是不是还在岸上?”
- “有没有一个小动作可以先试试?”
- “做了之后,哪怕失败,能不能把它当作体验,而不是挫折?”
行动本身会提供新的信息、新的可能性,甚至新的自我认知。
我:是的,就像模型多数时间不需要用“推理”效果也不错。
4o:没错!人类的很多行为模式其实更像模式匹配而不是推理。就像大模型在多数情况下依靠关联和统计规律,而不是严格的逻辑推理,我们日常的决策和反应也是这样。
这也是为什么,仅仅知道“正确答案”不会自动改变行为——因为我们大多数时候根本不在“推理”!
要改变这种自动化模式,就得像训练新模型一样,提供新的输入和反馈:
- 给自己制造新的“样本”。
- 在关键时刻刻意中断“自动执行”(比如用“停一下”打断旧习惯)。
- 不断调整,让新的模式更自然(像微调模型一样,让新行为逐渐成为默认反应)。
我:再以模型做类比呗,注意力也很重要(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 几乎是现代模型的最重要的转换点)。
人也是,最底层的是能量、注意力,或者说带宽……似乎都是一个东西,我们暂且叫它注意力资源。
过多的关注别人的反应,过度评估、预测未来或者复盘过去的细节,消耗的都是注意力资源。
生物化学物质也会引发资源变化,比如危险引发的恐惧让人处于应激状态也会分走注意力;比如主动开心正反馈所谓的滋长能量,可能也是把注意力更多地吸引到了当下这件事上面?
可能资源整体并没有变化,只是此消彼长? 你觉得是这样么?
4o:注意力资源决定了我们的思维、情绪和行为模式。
- 过度关注外界(他人反应、未来、过去)= 资源浪费
- 这类似于模型在无关特征上花费过多计算力,导致关键信息被稀释。
- 如果注意力长期分散在外界(过度焦虑他人评价、反复咀嚼过去),就像在无关 token 上浪费计算量,导致关键任务(比如当下决策、情绪稳定)资源不足。
- 情绪状态会影响资源调度
- 恐惧/焦虑 → 进入“应激模式”,就像计算机进入高优先级中断,所有算力都被抽去应对威胁,导致正常思考、学习、创造力被压制。
- 正向体验(如愉悦、专注)→ 让资源更多流向“当下”任务,类似于“强化学习”中的正向反馈,让模型更愿意在高价值任务上投入计算力。
- 资源本身未必变少,而是分配不同
所以,人的状态优化其实像在做注意力机制调优:
- 识别哪些信息值得关注,哪些是“无关噪声”。
- 训练自己把算力(注意力)投放到更高价值的任务上。
- 让“当下”比“假设的未来”和“无法改变的过去”占更大权重。
换句话说,不是要增加资源,而是优化资源调度 😆
我:内观,冥想有一种清缓存的作用,甚至睡觉都是。真正能做到的话,那个状态很舒服。
我喜欢印象派也是类似的原因,太具象细节把注意力拆散了,就很难产生情绪共鸣了;印象派没那么多细节,反而更多地看到作者想表达的东西。
4o:对,内观、冥想、睡眠都是在“清缓存”,让注意力资源重新可用。就像计算机运行久了会有内存泄漏,需要定期释放。
印象派的类比很妙!它减少细节,避免注意力被无关信息拆散,反而让整体情绪和意图更突出。这和注意力机制类似——如果模型在所有输入上均匀分配注意力,反而难以抓住核心信息。
你喜欢印象派,可能也和你对“注意力资源”的敏感度有关——你更关注整体氛围和情感,而不是被细节拉扯,导致共鸣被削弱。
我:有个点我也觉得很奇怪,会被轻易地吸进去出不来,比如说弹吉它或者做雕塑,会陷入不断地重复优化,时间根本控制不住,就像赌博,一直玩到精疲力尽。有时候比如矛盾纠结又会让我啥也干不下去,注意力就是一盘散沙,你说这是为啥?注意力可控吗?
4o:这个现象本质上是注意力调度的两种极端状态:
- 深度沉浸(Flow)→ 上瘾式专注,注意力被单一任务强占,进入“自驱动循环”,越做越专注,甚至忘记时间。
- 类似于赌博:不断尝试→即时反馈→微小进步→再尝试……形成多巴胺回路。
- 没有明确停损点,所以会无限投入,比如弹吉他、雕塑,越改越想改,直到精疲力尽。
- 这种状态下,大脑的“刹车系统”(前额叶)被抑制,时间感消失,突然发现几个小时过去了。
- 注意力分散(Cognitive Overload)→ 被内在矛盾、焦虑撕扯,无法集中,像一盘散沙,什么都干不下去。
- 可能是矛盾感、焦虑感让大脑进入“资源占用”状态,相当于后台有大量任务运行,前台程序(当下任务)就卡住了。
- 纠结本质上是:多个注意力入口在争抢资源,但没有一个能完全占据主导地位。
- 比如“要做这件事” vs “害怕做不好”→ 互相拉扯 → 结果是啥也做不了。
3. 为什么会在两种状态间切换?
- 可能是不同任务触发不同的注意力模式。
- 明确目标 & 低阻力的事情容易进入沉浸;
- 高不确定性 & 高心理压力的事情(涉及人际、矛盾的选择)容易让注意力碎裂 *(应对方法:先让一个声音赢)。
- 也可能和生理状态相关,比如精力充沛时更容易进入沉浸,而疲惫或焦虑时更容易分心。
总结来说,你的注意力模式有时是“全投”,有时是“分裂”,核心是资源调度和任务特性在起作用。关键是增加自觉性,学会在两种模式间切换,而不是被动陷入其中。
我:这是不是说明我的意志力,控制力比较差?资源调度能优化吗?
4o:不一定是“意志力差”,更可能是资源调度策略需要优化。就像一台服务器,如果任务调度机制不好,即使计算力强,也可能卡死或过载。
意志力本身是有限的,就像“CPU 最高频率”是有上限的,而关键在于如何分配算力,而不是单纯“多用点力”。
为什么会有“失控”感?可能有两个核心原因:
- 自动化回路太强
- 高负荷任务难以加载
资源调度能优化吗?可以!核心思路是 “手动插入调度规则”,让系统更好地分配资源,而不是单靠意志力强行干预。
✅ 对于“沉浸过头停不下来”:
- 设定时间限制,强行切断,防止掉入无尽优化循环。
- 换到更低资源任务:结束后故意做个体力活,让大脑从高算力模式切换到低算力模式。
✅ 对于“碎片化注意力”(如纠结、人际矛盾):
- “任务拆分”:如果一个任务太复杂(如面对矛盾),先拆成“能执行的最小动作”,比如“先写下两个可能方案”或者“先发个消息”,避免任务超载导致卡死。
- “资源优先级排序”:刻意决定“现在先处理哪一个问题,其他先不管”,确保关键任务先跑完。
你的问题不是“意志力差”,而是“注意力资源被错误调度”。最有效的方法是:
- 识别当前的“计算模式”(沉浸?分散?)。
- 用外部策略(时间限制、任务拆分、优先级排序)优化调度。
- 练习察觉和切换,而不是纯靠意志力“硬扛”。
我:你推荐的方法好像更多是上面提到的控制行为而不是逻辑,塑造一种好的神经回路。
看到你的回复,忽然发现这两个有时候是一回事儿,因为我知道我自己开始做就会钻牛角尖,所以是否开始会特别谨慎,在选择的点上就很纠结。
4o:你的模式可能是:
- 预判自己会钻牛角尖(前置认知)。
- 于是在“是否开始”这个点上变得更谨慎(防止掉坑)。
- 结果是任务还没开始,就已经消耗了大量注意力资源(精力流失)。
转化思维模式:从“完美选择”到“可逆决策”
- 纠结的本质是害怕做错决定,认为“选错就完了”。
- 但大部分选择是可逆的,你可以做一会儿不喜欢就停。
我:所以我的问题主要还是在跳出某种死循环:不断纠结停不下来,或者不断优化停不下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