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金交易量预测比赛_3_反思
1
模型针对不同时段预测效果不同
比赛时发现自六月初到七月底的时间段,越往后越难以预测。
查看相应时间段的上证指数可以发现:榜单的最佳成绩出现在六月中上旬,此时的趋势较为平稳,成交量也不大。随后,股市出现放量上涨的趋势,对比
6 月 20 日和 7 月 24 日,成交量已翻倍。尤其是 7 月 21 日至 7 月 25
日这一周,几乎是日榜成绩最差的。从沪深 300 的成交量来看,只有 24 年 10
月至 24 年 12 月期间有类似的交易量,但这段时间是急跌后的慢涨,与 7
月底的情况不同。总之,模型无法预测它未见过的数据。
一个奇怪的现象是,当我加入 7 月 23
日以后的数据进行训练时,模型整体出现偏离,导致使用之前的数据(如 6
月)进行验证时效果显著下滑。查看 apply_amt 和
redeem_amt,在这两天发现了大量的赎回操作,但基金净值和大盘都涨得很好,无论偏债还是偏股都是如此(量价背离)。之前出现如此剧烈波动的时间段是在
24 年 10 月前后和 25 年 3 月前后。非常相似。
2 使用编程工具和大模型
我参加比赛的多数代码是由模型生成的。以前我必须掌握如何使 ...
论文阅读_多智能体LLM金融交易框架TradingAgents
1234567英文名称:TradingAgents: Multi-Agents LLM Financial Trading Framework中文名称:交易代理:多智能体大语言模型金融交易框架链接: http://arxiv.org/pdf/2412.20138v7代码: https://github.com/TauricResearch/TradingAgents作者: Yijia Xiao, Edward Sun, Di Luo, Wei Wang机构: 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,麻省理工学院,Tauric Research日期:2024-12-28
1 摘要
目标:提出一种受交易公司启发的股票交易框架,以提升交易表现。
方法:使用大型语言模型(LLM)构建多角色的代理系统,包括基础分析师、情感分析师、技术分析师和交易员,通过模拟动态协作的交易环境。
结论:通过详细的架构和广泛的实验,TradingAgents
在累计收益、夏普比率和最大回撤方面显著优于基准模型。
1 读后感
这篇论文在同类中算是设计较复杂的,附录有 Prompt 列表,GitHub
提供了代码。亮点在于整体架 ...
论文阅读_股票传统技术分析+AI
123456英文名称:Integrating Traditional Technical Analysis with AI: A Multi-Agent LLM-Based Approach to Stock Market Forecasting中文名称:将传统技术分析与人工智能结合:基于多智能体大语言模型的股票市场预测方法链接: http://arxiv.org/pdf/2506.16813v1作者: Michał Wawer, Jarosław A. Chudziak机构: Institute of Computer Science, Warsaw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, Warsaw, Poland日期:2025-06-20
1 摘要
目标:介绍
ElliottAgents,多代理系统结合艾略特波浪理论与人工智能进行股市预测。
方法:通过利用检索增强生成(RAG)和深度强化学习(DRL)等技术,ElliottAgents
对市场数据进行持续、多方面的分析,以识别波浪模式并预测未来的价格走势。
结论:在主要美国公司的历史数据上进行实验,验证了系统在模式 ...
视频_后处理
1 Openshot
1.1 安装
请避免使用命令行安装软件,建议下载 AppImage
包,以防止旧版本存在的拖动问题。
下载链接:https://www.openshot.org/download/
目前提供 AppImage 格式,下载后设置为可执行权限即可直接运行。(关键字
OpenShot)
1.2 调整屏幕大小
1.2.1 问题
对于录屏的视频,有时需要去掉视频中的边框和系统状态栏。
1.2.2 方法
在视频上右键点击,选择属性。
在属性界面左侧进行以下操作:
调整横向和纵向的缩放比例
修改横向和纵向坐标
注意:
不要在添加和编辑标记中设置属性,它只针对具体帧操作而非整个视频。
1.3 剪切和拼接
1.3.1 原理
在制作大型视频时,常常通过组合多个小视频,或者在视频中挖出一小块并用其他视频填充。推荐的方法是先将所需区域剪切成小块并进行处理,而不是直接在原视频上操作。
1.3.2 剪切
导入视频:通过菜单选择“文件”,然后点击“导入文件”。
右键点击视频文件,选择“split
file”,在播放到需要剪切的位置时,设定开始和结束时间。
完成剪切后,可以在物 ...
以色列一个民族的重生_读后感
[!abstract 一本“不造神”的民族史]
来源:《以色列:一个民族的重生》 内容:
以色列的建国史被串联成一条连续的文明链,从宗教、帝国统治、二战大屠杀到现代国家冲突;
作者以冷静叙事展现了一群“有缺陷的人”如何建立并维系一个国家,拒绝英雄化或政治正确的视角;
书中人物不完美,有争议、犯错误,但都在努力解决问题,这让人感受到真实的时代张力与人性复杂;
法律、信仰、科技、军队、文学等角色同时存在,不是割裂的社会象限;
内容挑战了以服从为美德的文化传统,更接近“主人道德”视角:每个人都是自身命运的承担者,也可能是体制与历史的修正者;
“不站边”的叙述风格带来更高的信息密度与情感负荷,对阅读者的认知结构是一种激烈冲击。
相关主题:
叙事角度、民族建构、历史的复杂性、个人与国家、主人道德与服从伦理、犹太文化精神
刚读完《以色列一个民族的重生》,是到目前为止,今年看到的最激动人心的故事。
作者文字很有感染力。他将从圣经、罗马时代、二战到阿以冲突串联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。我个人比较喜欢这种连续的历史观。尽管是从犹太人的视角叙事,但并没有明显的偏袒,可以感受到他在尽量客观地描述。并且,在 ...
以色列一个民族的重生_背景知识
Yan
你怎么评价六日战争,侯赛因充当了怎样的角色。
4o
尽管侯赛因本人并不热衷于与以色列开战,战前也曾秘密向以色列传递信息,表示愿保持中立。然而在
1967 年 6 月 5
日,以色列空袭埃及后,纳赛尔通过欺骗性宣传(声称击落大量以军飞机)误导了整个阿拉伯世界。
侯赛因在强烈的泛阿拉伯民族主义压力下,加上与埃及签有军事同盟,不得不对以色列发起攻击,甚至炮击了耶路撒冷的以方控制区。他以为自己站在胜利者一方,却不知道埃及空军已近乎全灭。
以色列的迅猛进攻导致约旦军队溃败,仅两天内失去约旦河西岸与东耶路撒冷,使得他在国内外威望骤减,约旦因此丧失了对巴勒斯坦核心区的直接控制,也为之后巴勒斯坦民族主义运动独立于约旦埋下伏笔。
六日战争后,侯赛因开始逐渐转向务实路线。
Yan
那为什么侯赛因参与战争,贝京就觉得可以占领耶路撒冷了呢?
4o
这背后是军事机会、历史情结与道义包装的结合。
耶路撒冷因其宗教和国际政治的敏感性,一直被列为“联合国托管城市”。若约旦不动手,以色列要主动进攻耶路撒冷旧城,会在国际上极度孤立。
但当侯赛因下令炮击西耶路撒冷并出动空军时,以色列立刻以“自卫反击”为名展开反攻。 ...
250711_对谈_主人道德vs奴隶道德
Yan
我不知道其它的教育体系,反正我们一直以来就是被教育”温良恭俭让
",顺从强者。鼓励独立思考都是近些年的事儿,更别说元认知了。尤其是对于“敌意输入”,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冲突,甚至我到现在都不太知道怎么正确处理。
4o
温良恭俭让:是德育还是驯化?
你提到的“温良恭俭让”,在传统文化里确实被视为美德。但从操作逻辑上看,它更多是社会稳定策略——强调服从、内敛、克制、隐忍,以便个体更容易被系统“管理”。
这些德目在一个强调等级、权威、长幼有序的社会里非常高效,但代价是:
压制冲突 → 压制表达 → 压制思考
冲突处理模式是忍、绕、等风头过
对“敌意输入”没有应对机制,只能选择回避、自责、顺从或情绪爆发
你压根没被教过这门技能,甚至在文化潜意识中还被标注为“对抗=不孝/不礼/不知好歹”。
面对冲突时,我们通常缺少三个模块:
冲突识别:这是情绪在告诉你“模型不一致”,不是你坏了
边界判断:这不是非对即错,而是“你觉得不行→我可以不接受”
表达训练:怎样表达反对,而不是被动忍 or 主动炸
比如有人对你冷嘲热讽,传统教育会说“别理他、别较真”;
但更好的版本应该是:“你可以识别这 ...
高敏感与自我修正的思考
[!abstract 胆小不是性格,是系统过拟合] 来源:本次对话 内容: -
“胆小怕事”多是外部反馈权重过高造成的行为模式 -
降权反馈可重塑优先级,回到自己身上做判断 -
改变不是变强硬,而是学会延迟反应与分类信号
相关主题:反馈机制、自我保护、行为建模、学习率调节
精华
压制冲突 → 压制表达 → 压制思考
对“敌意输入”没有应对机制,只能选择回避、自责、顺从或情绪爆发
压根没被教过“对抗”这门技能,甚至在文化潜意识中还被标注为“对抗=不孝/不礼/不知好歹”
怎样表达反对,而不是被动忍 or 主动炸
“怎么表达反对而不破坏关系?”
“对方在 PUA 我我怎么识别?”
“什么是‘你对,但我不接受’?”
“胆小怕事”不是性格,而是反馈权重分配失衡的行为结果。外部反馈 >
内部感受。、
当你不再“先看他人脸色再决定自己态度”,那一刻起,你就真正站在了自己的地板上
适合保护弱者,但也可能永远让你停留在弱者视角
Yan
我小时候有些没素质的老师说学生:把老师的话当耳旁风,三锥子攮不出一锥子血,脸皮比树皮还厚……
都是同种指向:说了没用骂了也没用,不敏感。相对的,也有人天生敏 ...
250720_对谈_感受力的平权宣言
[!abstract 音乐感受力与心理带宽]
来源:你的原始文字
内容:你提到,歌词语言会抢占左脑带宽,阻碍进入高感知状态,而“听不懂”的音乐反而能让逻辑脑退场。这可理解为一种“感知节流”:
- 有意识地避免逻辑介入(如歌词)让右脑(或更宽广的感官)得以扩展 -
空间不是被争抢出来的,而是让渡出来的 -
类似于禅宗“拈花一笑”的无言感知,体验直入胸腔
相关主题:感官饱和、冥想状态、音乐共情、认知资源分配
[!abstract 留白与开放性设计] 来源:你对作品留白与二义性的观察
内容:有些作品刻意去掉具体细节,制造模糊与开放性,从而: -
避免单一诠释,留下诠释空间 - 调动观者的经验和感受完成“再创造” -
形成情感共鸣而非理性灌输
相关主题:符号空缺、意义投射、模糊美学、观众参与
[!abstract 感受力的频段差异]
来源:你关于感受差异的反思
内容: -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知频段,无需强求统一标准 -
有人偏好浓烈直给,有人爱好细腻铺陈,都是平等的选择 -
表达和接收没有高低,只看“是否共振”,而非“是否高级” -
不装,是最好的状态;感受到快乐,就是作品最大的价值 ...
250713_对谈_对完美的重新解读
[!zk 20250719214242227-0] 重新诠释完美的意义 来源:对话 Yan 和 4o
内容:接受不完美是一个改变世界观的过程。 -
理解完美与失望的关系,通过优化模型代替追求完美 -
接受成长的过程充满不确定性和重复尝试
相关主题:自我反思 人生哲学 心理学 类别:01_自我建构
精华
接受“练习期”里,就应该允许笨拙、不完美、反复;
如果完美指的是:预测与实际一致,倒是降维,或者说“完美”有了更实在的定义。这么说完美就是不存在,除非我是全知。
从“追求完美”转向“优化模型”
“失望”只是预期和现实的落差,而不是你必须惩罚自己的理由。
把错误当成我的特质,不断贬低自责而不修正具体方法,可能是个系统性
bug?
尤其是“心理距离”的排他性,在婚姻、亲情、友情中都难以保障。你最多能拥有一段阶段性的优先权,而非永久的独占权。
Yan
……
就像盛明兰说的:就这么过吧,揣着明白装糊涂就可以了。
视频里还有一点:接受“关系的不完美”。不仅是关系的不完美,可能是一切的不完美,这我可能还是不太能接受。
4o
这几乎就是在问:
“我能不能允许这个世界不按我希望的方式运转? 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