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vatar
Articles
794
Tags
222
Categories
158

Yan 的杂物志_个人主页分享
Search
对谈_250501_观自在
Created2025-05-07|0_IMO说给一个人听01_自我建构思考与觉悟
[!abstract 自在观音与“自在”] 来源:寺庙观想 + 聊天反思 内容: “自在”不仅是“自由做想做的事”,更是“接受当下的自己” 不伪装、不逃避、不抗争,接受“我就在那里,不悲不喜” 是“身心不再拉扯”,与现实达成暂时和解的内稳状态 相关主题:自由 接纳 情绪自洽 观音造像 [!abstract 判断“是否值得”的机制设计] 来源:情绪识别触发点整理 内容: 触发点: 情绪过猛或持续不对劲 明显付出与回报不对等 与人/事冲突频发或能量快速消耗 核心评估问题: 我是否仍有足够能量继续? 这件事是否足够重要、可控、值得投入? 精简原则:不是解决不了,而是“不值得解决”就不解决 相关主题:内耗边界 判断力 能量保护 精华 “自由”常被理解为做想做的事,而“自在”更像是即使不能做想做的事,心依然能不苦、不乱。 你愿意认真顶礼,是因为你也认出了自己心中那个想要“自在”的自己。 自在:不是自由的后果,而是接受的开始。 很多人以为“自在”是拥有选择权、掌控局面的自由。真正的自在,恰恰是当我们不能选、不能逃的时候,还能与自己和解、不失尊严地存在。 觉得“得先成为谁 ...
对谈_250414_构建自我叙事
Created2025-05-07|0_IMO说给一个人听01_自我建构行动与进化
总结 用维护 github 项目的逻辑去经营自己的叙事。 精华 你说的“不愿让人失望”就像是自动 merge 每一个 PR,哪怕它不符合你的核心设计思路。久而久之,项目一团糟,你甚至不认识这个 repo 了,最后只好:archive + README: This project is no longer maintained. 别人可以有他的逻辑,但你不能摘掉自己的镜片只带他的去看。从“我能理解他”到“但我不一定接受”——这一步,是从共情到界限的分水岭。 ## 对谈 我:今天想聊缺失界限感背后的逻辑是什么,我先说我的想法哈。 在我们这种“集体文化”的背景之下,很多时候思考的主体不只是我,还有我们,有时候“我们”会延伸到:孩子、家人、同事…… 这里的我们有共情也有共担责任,一起承担后果,于是为了让自己不承担可能的后果,不仅想控制我,也想控制我们。尤其当没有安全感的时候,觉得承担不起后果的时候,往往就表现为对“我们”之中他人的操控。 先说责任:退回来想,Time is changing(不是非要加个英文,这和“时代不同了”不是一个意思)。现在承担的基本都是有限责任,可能多少被牵连,但是 ...
对谈_250422_组织思考的系统
Created2025-05-07|0_IMO说给一个人听01_自我建构行动与进化
[!abstract 熏染、学习与行动的链条] 来源:关于“如何从盲目拟合中拔出”的讨论;你提出“读万卷书,行千里路”作为出路 内容:总结这个点的核心含义或推理 - 信息输入如阅读和观察,是“熏染”的过程,为后续行动建立感知基础 - 学习(包括模仿和对话)将输入结构化,行动则是将其与现实挂钩的尝试 - 这个链条构成了“非盲目拟合”的可能,是主动性和自我校准的前置条件 相关主题:认知建构 学习路径 主动拟合 熏染与模仿 [!abstract 反思与建构:信息去孤岛化] 来源:你描述了阅读实践中的“狗熊掰棒子”现象,以及对“自动形成识知结构”的追问 内容:总结这个点的核心含义或推理 - 信息无法召回常源于感知窗口有限、记忆路径未建立、缺乏主动回顾机制 - 自我结构可以通过卡片化、语义标签、与现实挂钩的方式渐进式建构 - 反思行为是连接过去输入与当下行动的桥梁,也是防止知识孤岛化的关键步骤 相关主题:记忆机制 反思系统 语义网络 知识整合 对谈 熏染 + 学习 + 行动 我:为什么和别人不一样会有很么大的心理压力,背后是什么机制呢? 4o:我们可以从进化、心理、生存策略三个层面来看 ...
对谈_250421_自信和行动
Created2025-05-07|0_IMO说给一个人听01_自我建构行动与进化
[!abstract 自信与行动力] 来源:2025-04-26 与 ChatGPT 的对话 内容:自信是整体置信度的外化,行动力取决于置信度是否越过动态阈值。 资源允许时,偏行动优于偏保守,实际反馈促进模型调优。 失败后的处理(承受 - 总结 - 评估威胁)是自信建立的关键。 对客观任务容易免疫失败,对人际关系易过敏,因不容易对反馈打标签。 相关主题:自我调参 行动阈值 失败处理 [!abstract 显式计算重要性] 来源:2025-04-26 与 ChatGPT 的对话 内容:显式评估输入的重要性是避免内耗的关键。 逃避与放下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判断了重要性。 低重要性事件可直接打“忽略”标签,释放注意力资源。 主动计算重要性,可以提升主控感、聚焦力和情绪清洁度。 相关主题:主控感 注意力管理 情绪调度 总结 建立自信中最重要的是:怎么面对处理失败,总结失败,失败后调节自己的定位。 自信为什么重要?他给了一个答案:决定一个系统在长周期内“敢不敢继续尝试”。 有一种标签叫“忽略”,有的反馈可以直接打上这个标签,不进系统就扔掉。有时候钻牛角尖就是完全受不了负反馈,如 ...
对谈_250501_摆脱拧巴应付
Created2025-05-07|0_IMO说给一个人听01_自我建构行动与进化
[!abstract 脑波频率与行为状态] 来源:今日对话(后半部分) 内容:个体的心理节奏可对应不同脑波频率,不同频率影响专注、创意、内耗与行动力: Theta(4–8 Hz):深度放松、灵感涌现,出现在冥想、宗教空间、念诵后 Alpha(8–12 Hz):主动沉浸、有点强度又不焦虑,如写代码、画画、演奏乐器 Beta(13–30 Hz):应激高频段,常由被动任务、评价焦虑、自我矛盾驱动 To-do list 与总结卡片可帮助从 Alpha 收尾并转入任务 某些模糊活动如散步、涂鸦、听书处于轻松但不聚焦的中间态 相关主题:脑波调节、认知状态切换、注意力结构、自我节律 精华 接上篇 对谈_250501_感官入侵和框架理论 Beta 波就像一群吵闹的推销员,不断敲门说“你得管这个”“你得担心那个”——哪怕是“你的理想还没实现呢”这种看似高尚的噪音。它是生产力的基础,但同时也是焦虑的载体,整个人像 CPU 被锁死在高频任务里,发热、掉帧、还充满幻觉。 不只是坏杂念,也要清理好杂念。“理想梦想”也是一种干扰,它们披着“意义感”的外衣。 当我们进入 theta 状态时,大脑的“解释力 ...
对谈_250227_自我与他人谁更重要
Created2025-05-05|0_IMO说给一个人听03_关系互动
总结:我们用太多的“应该”塑造自己,忽略了对世界的直接感受。时间一长就没有“自己”了,我该怎么做,我的价值都被他人界定评价,被人牵着鼻子走。 我:昨天我看了个综艺,里面有一个价值排序环节,有孩子、父母、爱人、自己……几乎在场的所有人都把自己排最后了,把自己排第二还解释了半天。这个对吗?当然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,但当时这个比例,有点夸张了。隐隐觉得不考虑道德绑架的因素,如果他们真是这么想的,这? G:从文化角度来看,在许多社会(尤其是东亚文化背景下),“无私”被高度推崇,个体往往被教导要优先考虑他人,把自己放在最后似乎是一种“美德”,甚至可以说是社会期待的投射。如果不考虑外部的道德压力,而这些人真心实意地觉得自己应该排在最后,那可能意味着: 自我价值感的贬低——他们可能潜意识里认为,自己的需求和幸福比不上他人重要。 集体主义文化的深层影响——在某些文化里,把自己放在最后是一种“正确答案”,即使个人内心并不完全认同。 角色期待的强化——很多人可能是父母、子女、伴侣,他们会觉得这些角色的责任要求他们牺牲自己,否则就是不合格的父母/子女/爱人。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,如果所有人都把自己放在 ...
对谈_250304_礼物&关系
Created2025-05-05|0_IMO说给一个人听03_关系互动
总结:“无论你怎么对我,我都义无反顾”,长期这样真的可以吗?这里讨论的可能不是礼物,而是关系。 对谈中最喜欢的内容:关系是连接,而不是归属。关系的价值排序取决于它的质量。很少有人告诉我们:你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,你可以选择你的关系,而不是被关系定义。 我:今天想聊礼物,有时候我觉得礼物应该送一些高于正常水平的,会觉得更有心意,更不同;但有时候又觉得不应该送给别人自己都不舍得买不舍得用的东西,这样会让我有低人一等的感觉。 G:你希望礼物体现特别的心意,但又不希望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感到低人一等。如果换个角度看,送礼物可以不只是“价格”或者“稀缺性”来衡量,而是更贴近你和对方的关系,比如: 送对方会喜欢但平时不会自己买的东西,这样是“超出日常但不会让自己难受”。 送有个人特色的,比如定制的、带有特殊意义的,这样的礼物不一定贵,但独特性很强。 送“体验”而非物品,比如一次特别的活动、一本你精挑细选的书,这样不会让你有失衡感,也能体现心意。 我:很喜欢你提出的送“体验”,送东西可能也不一定是别人需要的。你说“不对等感”,可能还真是,低人一等可能还真是个先验。可能在某种关系不舒服,在其中干啥都感觉 ...
对谈_250315_被动利他
Created2025-05-05|0_IMO说给一个人听03_关系互动
[!abstract 利他与个人节奏的权衡] 来源:来自对话讨论如何在利他与保持个人节奏之间取得平衡 内容:个人长板虽然存在,但常因环境因素未能充分发挥。过度利他会导致自我透支,应在利他与个人节奏中找到平衡,通过调整回应方式和关系,避免被动迎合环境。 - 对利他行为的反思,考虑其真实意图和范围 - 在个人节奏中安排回应时间以避免干扰 - 对低价值交流学习拒绝和筛选策略 相关主题:个人节奏 利他关系 调整策略 1 总结 探讨利他行为对个人资源的影响,建议在保持自身节奏和优先级的前提下调整回应方式,避免环境压力导致的长期消耗。 2 精华 对谈中最喜欢的内容:你不是“无私奉献型 AI 助手”,你的时间也很重要。你可以主动选择以什么方式存在于这段关系里。 3 事后 后来又遇到了类似情况,我没有立即回复,还是有点不安,然后观察自己的状态,情绪变化,没有刻意避开这件事,也没有一直想这件事,也没有什么崩塌了。也对自己说,目前确实有太多待做,等我有空翻手机了再闲聊吧。 4 对谈 我:…… 我就是觉得有一些长板或者喜欢的东西,但没太好地发挥和生长,可能因为环境告诉我,干这有啥用。反而花很多时间精力, ...
对谈_250402_白眼狼
Created2025-05-05|0_IMO说给一个人听03_关系互动
[!abstract 关系的流动性与个人选择] 来源:对话与熊逸《思辨的禅趣》启发 内容:关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动态性,个体在关系中拥有更多选择权,而不仅仅是被动接受。 - 人的不同时期处于不同的世界观和生活状态中,这会影响关系的自然流动。 - 不必为了坚守过去关系的模样而压缩自己,应接受关系的自然变化。 - 道德并不等于自我牺牲,成长不是无止尽的压榨自己,个人感受与文化期待之间需要找到平衡。 - 在社会规则中争取属于自己的位置,建立更能量流动的关系,减少被他人消耗。 相关主题:关系,个体选择,自我成长,文化影响 类别:03_关系互动 总结 刚开始时,我们两小无猜,但当我们分别进入各自多变的世界后,看到人还可以这样,关系还可以这样,我也变成了不一样的自己,要不要“忠于过去”? 现在的世界不像从前,环境可能几十年不变,环境稳定,人稳定,关系也稳定。我们之前更多在抵触关系变化,人内心深处向往的是:稳定、安全、可控。好像和人建立关系像游戏过关打怪:赢了,这“关系”就是你的财产了,然而“关系”本就不是一成不变的,但这又似乎与道德有些冲突。 精华 你不只是被推动的,你可以选择如何互动、如何回 ...
对谈_250226_困扰我的小事
Created2025-05-05|0_IMO说给一个人听02_情绪心理
总结:其实这些小事并不能把我怎么样,但不知道它背后的原因,让我很没安全感,好像任何一个不顺利都会很大程度上影响我。都没意识到,我的敏感有很大部分来自更底层的焦虑。 我:有某件事没有解决,可能它是特别小的一件事,在等待中就会耿耿于怀。可能很影响情绪,我又不能做什么。有时候我觉得可能不是这件事的问题,可能是当前体内的化学物质引起的。只是我把隐隐的不舒服归因于这件事,没有这件事,也会归因为其它事,继续纠结。 G:也许真正让你不舒服的,并不是这件事本身,而是你的大脑在试图为那种不安找到一个“合理”的解释。当我们无法直接处理情绪时,大脑会去找一个外部目标,把那种隐隐的不适投射到某个具体的事情上,于是它看起来变成了“问题”。但如果没有这个事,你可能会换一个别的目标,继续纠结。这可能跟生理状态、疲劳、压力有关,也可能只是因为大脑在“待机”时容易过度分析。你有没有注意到,当你忙起来,或者沉浸在一件感兴趣的事情中,这种耿耿于怀的感觉就会淡一点?如果是这样,可能就只是大脑在“闲暇时制造麻烦”。 我:是的是的,于是很多时候就会寻找那些沉浸最好是心流的状态,但这是不是一种逃避,是不是应该套索更深层次的究竟,比 ...
1234…80
avatar
Yan.xie
顺流而下还是逆流而上?
Articles
794
Tags
222
Categories
158
Follow Me
Announcement
This is my Blog
Recent Post
对谈_250427_舞台与社交的自我察觉2025-05-07
对谈_250424_开源进化2025-05-07
对谈_25042x_剃头技巧2025-05-07
对谈_250326_强迫症和不甘心2025-05-07
对谈_250401_高敏感是武器2025-05-07
Categories
  • 0_IMO49
    • 工作1
    • 说给一个人听48
      • 01_自我建构20
        • 思考与觉悟11
        • 行动与进化9
      • 02_情绪心理12
      • 03_关系互动5
Tags
远程桌面 机器学习/时序 深度学习/扩散模型 阅读/经济学 翻译 职场 舞台感 语音 后端 无代码开发 特征工程 工具 深度学习/图形图像 深度学习/工具 视频生成 版本管理 阅读心理学 阅读哲学 目标管理 代码生成 语音识别 Python/图形图像 股票 思维整理 哲学 大模型/应用 深度学习 自我表达 法律 AI功能 心理 markdown 技巧 社会现象 笔记/Obsidian 模型解释 权力结构 关系规则 AI绘画 焦虑
Archives
  • May 202550
  • April 202517
  • March 202512
  • February 20253
  • January 20256
  • December 20243
  • November 20246
  • October 20244
Info
Article :
794
Total Count :
1073.3k
UV :
PV :
Last Push :
©2020 - 2025 By Yan.xie
Framework Hexo|Theme Butterfly
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3346号
京ICP备2023029600号-1
Search
Loading the Database